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其十)陵霜之华

陵霜之华,我心忧嗟。阴之胜矣,而阳不加。

坱轧陶钧,乃帝乃神。乃舒乃屯,烈烈严秋。

熙熙阳春,职生有伦。

今华发非其辰,辰属东方之仁。

遐想三五,黄帝登云。尧年百馀,二仪分位。

六气不渝,二景如璧,五星如珠。

陵霜之华兮,何不妄敷。

形式: 四言诗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顾况的作品,属于《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中的第十章。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古代圣明帝王的怀念和对当前时局的忧虑。

"陵霜之华,我心忧嗟。阴之胜矣,而阳不加。"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秋天凋零的花草,感到内心的忧伤与哀叹。这里的“陵霜”指的是秋天的霜雪,“华”则是指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诗人通过这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于世道衰败、光明事业不再的感慨。

"坱轧陶钧,乃帝乃神。乃舒乃屯,烈烈严秋。" 这几句以古代圣王的德行比喻四季更替之理,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界中阴阳变化的规律。“坱轧”、“陶钧”等字词描绘出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而“乃帝乃神”则是将古代圣王与自然法则相提并论,表明诗人对这些德行的崇敬。

"熙熙阳春,职生有伦。今华发非其辰,辰属东方之仁。" 这两句继续抒写了自然界中春天的景象,同时也强调了一切生命都应顺应时节和规律而生长。而“今华发非其辰”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当前事物不遵循自然规律或道德原则的哀叹。

"遐想三五,黄帝登云。尧年百馀,二仪分位。六气不渝,二景如璧,五星如珠。陵霜之华兮,何不妄敷。" 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对远古圣王的遐想和崇敬,同时也表达了一种理想中的自然秩序与宇宙和谐。诗人通过“三五”、“黄帝登云”等意象,将目光投向古代圣明之世,希望能够恢复那种德治下的太平盛世。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诗人对于自然法则、历史时序和道德理想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当前社会政治状况的不满,以及对古代圣王之德的怀念与向往。

收录诗词(242)

顾况(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悲翁,汉族,(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 字:逋翁
  • 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
  • 籍贯:唐朝海盐

相关古诗词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其六)持斧

持斧持斧,无剪我松柏兮。

柏下之土,藏吾亲之体魄兮。

形式: 四言诗 押[陌]韵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其九)苏方

苏方之赤,在胡之舶。其利乃博,我土旷兮。

我居阗兮,我衣不白兮。

朱紫烂兮,传瑞晔兮,相唐虞之维百兮。

形式: 四言诗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其十三)采蜡

采采者蜡,于泉谷兮。煌煌中堂,烈华烛兮。

新歌善舞,弦柱促兮。荒岩之人,自取其毒兮。

形式: 四言诗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其十一)囝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为臧为获。

致金满屋,为髡为钳。如视草木,天道无知。

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郎罢别囝。

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劝不举,不从人言。

果获是苦,囝别郎罢。心催血下,隔地绝天。

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