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日留题福昌县宇之东轩

洛川秋入景尤佳,微雨初过径路斜。

水竹洞中藏县宇,烟岚坞里住人家。

霜馀红间千重叶,天外晴排数缕霞。

溪浅溪深清潋滟,峰高峰下碧查牙。

鸟因择木飞还远,云为无心去更赊。

盖世功名多龃龉,出群才业足咨嗟。

浮生日月仍须惜,半老筋骸莫强誇。

就此岩边宜筑室,乐吾真乐乐无涯。

形式: 排律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所作的《十四日留题福昌县宇之东轩》,描绘了秋天洛川的美景。首联“洛川秋入景尤佳,微雨初过径路斜”写出了秋天洛河两岸景色宜人,细雨过后道路显得更加宁静。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水竹洞中藏县宇,烟岚坞里住人家”,展现了山水环绕中的乡村风貌,县衙隐于竹林深处,炊烟袅袅,生活气息浓厚。

“霜馀红间千重叶,天外晴排数缕霞”描绘了秋日霜降后层林尽染的绚丽景象,天边的晚霞更是增添了诗意。诗人接着以“溪浅溪深清潋滟,峰高峰下碧查牙”描绘了溪流清澈,山峰倒映的动态画面,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受。

“鸟因择木飞还远,云为无心去更赊”借物寓意,表达人生的漂泊与选择,鸟儿因寻找更好的栖息地而远飞,白云无心却悠然远去。诗人感慨“盖世功名多龃龉,出群才业足咨嗟”,暗示了人生追求功名常有挫折,而超凡才情更值得赞叹。

尾联“浮生日月仍须惜,半老筋骸莫强誇”提醒人们珍惜时光,即使年事已高,也不应过于夸耀自己。最后,诗人提出在这样的山水之间建屋,享受自然之美,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快乐无边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洛川秋日的景色,融入了诗人的人生哲理,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享受自然的意境。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伤二舍弟无疾而化又一首

兄既名雍弟名睦,弟兄雍睦情何足。

居常出入留一人,奉亲教子如其欲。

慈父享年七十九,四人稚子常相逐。

其间同戏彩衣时,堂上愉愉欢可掬。

慈父前年忽倾逝,尔弟今年命还促。

独予奉母引四子,日对几筵相向哭。

不知肠有几千尺,不知泪有几千斛。

断尽滴尽无奈何,向日恩光焉可赎。

形式: 古风

感事吟又五首(其五)

前有亿万年,后有亿万世。

中间有寿人,未过百来岁。

出口无善言,行身无善事。

徒有人之身,殊无人之贵。

形式: 古风

感事吟又五首(其四)

曾闻不若见,曾见不如经。

既用身经过,何烦口说行。

改诗知化笔,醒酒识和羹。

料得人间事,无由出此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感事吟又五首(其三)

万物道为枢,其来类自殊。

性虽无厚薄,理亦有精粗。

未若人为盛,还知物有馀。

我生于此日,幸免作庸夫。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