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咏莲花》由宋代诗人林希逸所作,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莲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与崇敬。
首句“梅有幽人骨,兰如处子姿”以梅花和兰花为引子,将莲花比作具有幽人气质的梅和处子般的兰,暗示莲花同样具备高雅脱俗的特质。接着“二者岂不贵,清矣仁未知”一句,诗人提出疑问,虽然梅兰贵重,但莲花的清高与仁慈是否同样珍贵,引出对莲花独特价值的思考。
“美哉水芙蓉,百花谁庶几”赞美莲花如同水中芙蓉,是众多花卉中的佼佼者。接下来“可爱非可狎,不癯亦不肥”描述了莲花的美丽与适度,既不过于娇艳也不显得瘦弱或肥胖,保持了恰到好处的美感。
“充然德之容,莹矣仙之肌”进一步赞美莲花的内在品德与外在气质,如同神仙般纯洁无瑕。诗人感叹莲花的芬芳难以捕捉,“芬芳不容挹,既远而有遗”,表达了对莲花美好却难以触及的遗憾。
“洛阳妖艳品,红紫薄易萎”与“东篱败坏相,著枝黏如?”形成对比,强调莲花不同于那些短暂易逝的妖艳花朵,其美丽持久且不易凋零。即使莲花已经凋落,“此花虽已落,泛泛看红衣”,诗人依然欣赏其残存的美丽,如同穿着红色衣裳的女子。
“有房如栗玉,尚以金丝围”描绘莲花的果实,比喻为如玉的栗子,周围以金丝环绕,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莲花的果实之美。最后,“吟玩苦不足,赋予何其奇”表达了诗人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认为莲花的美丽与价值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
“因思爱莲说,稽首百世师”诗人联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将其视为千古之师,表达了对莲花及《爱莲说》的崇高敬意。通过“非汝溪不爱,非溪不汝宜”强调莲花与特定环境的契合,以及莲花与人的精神追求之间的联系。“何人斯取斯,有道者似之”则表达了对能够理解并欣赏莲花之美的智者的赞美。
综上所述,《咏莲花》一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莲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与崇敬,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与人文精神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