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杂言》由清代诗人黄人创作,其内容深邃,蕴含哲理,探讨了人生、自然、社会、道德等多个层面的主题。
首句“月落复出海,花残重逢春”描绘了自然界循环往复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时间的流转。接着,“寂寂九泉下,终古无归人”表达了对死亡的思考,暗示了生命的有限性和不可逆性。诗人通过“精力寄事物,血肉成沙尘”强调了物质世界的无常和个体生命的脆弱。
“元气还两大,辗转相弥纶”则揭示了宇宙万物之间的联系与统一,暗示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存在。接下来的“上者作仙佛,下者称鬼神”反映了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以及人类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
“冰水本一物,厚薄几微分”通过对比冰与水的不同形态,探讨了事物本质与表象的关系,以及变化的细微之处。而“人心造意象,穷极终昏沦”则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困惑。
“合眼即混沌,何必经风轮”表达了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以及对解脱与自由的追求。“花月日以新,宇宙日以陈”则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永恒与变化的辩证理解。
“努力事忠孝,爱我现在身”强调了道德责任和个人价值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珍惜当下,践行忠诚与孝顺。而“语言变文字,人物有定名”则探讨了知识与命名的界限,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
“名物物不知,人以名相争”反映了社会中对名声与地位的追逐,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与冲突。“青史杂玉石,著作塞沧溟”则比喻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对知识的积累与遗忘。
“下愚矜显贵,上智谈神明”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以及人们对智慧与权威的崇拜。“坠地作裸虫,终比飞潜灵”通过生物的比喻,表达了对生命多样性的赞美,以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无名无其势,逃名亦非情”探讨了名望与逃避名望的态度,以及个人情感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百年尽人事,聊以遣吾形”表达了对生命有限性的接受,以及通过行动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
“名实贵相副,最贱为虚声”强调了名实相符的重要性,以及虚假名声的贬低。“麟凤不适用,不见亦太平”通过神话动物的比喻,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妥协,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不如宝鸡犬,为世效吠鸣”通过动物的比喻,讽刺了那些盲目跟随他人、缺乏独立思考的人。“挥戈日不退,呵壁天不应”表达了对改变现状的无奈,以及对命运的反思。
“当境不惮烦,事后悟前定”强调了面对困难时不畏惧的精神,以及事后对决策的反思。“何苦驱寸心,日与顽空竞”表达了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以及对与无意义事物竞争的厌倦。
“自古才智人,半犯愚公病”通过历史人物的比喻,揭示了聪明人也可能犯下的错误。“大力移高山,捷足走险径”表达了对勇敢与冒险精神的赞扬,以及对克服困难的决心。“究之名分内,百为无一竟”强调了在名分与责任内的努力,以及对完美结果的追求。
“能行所无事,万象自退听”表达了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法则的顺应。“追咎年少心,错铸书生命”反思了年轻时的冲动与错误选择,以及对人生道路的重新审视。“欲觅旧时颜,开奁问明镜”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自我认识的探索。
综上所述,《杂言》是一首深具哲思的诗作,通过对自然、社会、人性等多个层面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道德、知识、理想等主题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