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萧萧墓后千竿竹,郁郁坟前一树松。
此处不须兄弟哭,自然相对起悲风。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智圆所作的挽歌词第二首,以景物描绘和情感表达来寄托哀思。诗人通过“萧萧墓后千竿竹”和“郁郁坟前一树松”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凄凉的氛围。竹与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用来象征坚韧与永恒,这里是借以烘托逝者的品格和生命的延续。接着,“此处不须兄弟哭”,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深刻理解,认为悲伤不必由亲人独自承担,自然界的悲风似乎也能感受到这份哀痛,与人们的心境共鸣。整首诗寓情于景,简洁而深沉,展现出诗人对亡者的怀念以及对生死哲理的思索。
不详
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平生宗释复宗儒,竭虑研精四体枯。
莫待归全寂无语,始知诸法本来无。
移花来种草堂前,红紫纷纭间淡烟。
莫叹朝开还暮落,人生荣辱事皆然。
石壁春归去,孤山秋未来。
夜深扶病坐,明月照苍苔。
犬吠衡门宿雾消,草堂风冷竹萧萧。
若非故友怜衰病,谁肯凌晨访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