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阇夜多因地,昔为自在天。
一契无作性,大用得言前。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印肃所作的《赞三十六祖颂》系列中的第二十首。诗中,诗人以“阇夜多”这一佛教神话中的角色作为引子,描述了他过去曾是自在天的身份。"一契无作性"表达了阇夜多的本性,即他的本质是无造作、自然的,没有后天的添加或改变。"大用得言前"则暗示了阇夜多虽超越言语表达,但其深邃的智慧和德行却在不言之中显现。
整体来看,这首诗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寓言般地揭示了佛教中关于修行者超越世俗身份,达到内在清净和智慧的哲学思想。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体现了禅宗崇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义。
不详
(一一一五~一一六九),俗姓余。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谁易阿谁难,多闻不透关。
忽解空无我,内海更藏山。
大士弥遮迦,忆昔阿私陀。
邪正通一道,无法不调和。
胁本号难生,泥牛入海耕。
随机千万转,无上亦无行。
菩提达磨大医王,全持正法度南方。
粉骨碎身应未报,至今不离此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