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吴子似所居二首(其一)读书亭

古人不可见,千卷留遗编。

要非纸上语,至理实参前。

列圣精微心,舍此将何传。

根本会于一,枝叶数万千。

博文可约礼,掘井志得泉。

兹乃读书旨,涵泳当忘年。

勿以急迫求,留神尝静专。

亦勿事悠悠,岁月空推迁。

久而竟纯熟,脱落不知然。

众理斯旁通,如海会百川。

又如庖丁刀,体解牛无全。

超然得我心,枘凿非方圆。

书在言语后,用起言语先。

唐人资缀缉,汉儒拘训笺。

记诵日益博,畴知心鉴昏。

祗足骋驰骛,与道实天渊。

瑱山名亭意,难与世人言。

方将屏俗虑,日夕亲圣贤。

见闻岂足道,孰是入德门。

隐几无别事,真趣在穷研。

一旦忽冰释,花柳春无边。

此时案上书,始可付蹄筌。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宋诗《寄题吴子似所居二首(其一)读书亭》是陈文蔚所作,表达了对读书深思的见解和对学问之道的理解。诗人首先强调古人的智慧留存在书籍中,但真正的道理并非文字表面,而是需要深入体会和实践。他指出,历代圣贤的思想精髓通过读书得以传承,读书的目的不仅是增长知识,更是修身养性,涵养心性。诗人告诫读者不要急于求成,而应静心专研,避免空度光阴。

接着,诗人借用“百川归海”和“庖丁解牛”的比喻,说明学问之道的融会贯通和深入理解,以及读书超越语言文字,直达内心深处的重要性。他还批评了唐代学者过于依赖文字拼凑,汉儒拘泥于训诂,而忽视了内心的洞察力。他认为,只有通过长期的穷究,才能真正领悟到学问的真谛。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吴子似所建读书亭的赞赏,希望他能远离世俗杂念,亲近圣贤,通过阅读和思考达到更高的境界。诗人认为,当读书的心境豁然开朗,如同春天花开满园时,才能真正运用所学,实现自我提升。

整首诗寓教于乐,既有对读书方法的指导,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体现了宋代士人对学术追求的严谨态度和对精神世界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308)

陈文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题吴伯丰所居二首(其二)亦爱轩

心兮如太虚,何恶亦何爱。

吾庐寄吾兴,妙处端有在。

于中忘岁时,畴觉屡迁代。

但知曲肱眠,居然乐其内。

无事户不出,此意谁能会。

更约素心交,携书静相对。

形式: 古风

寄题吴伯丰所居二首(其一)读书阁

书阁高几寻,其高不可知。

但见读书人,心与千古期。

藉此閒旷地,端坐穷轩羲。

世尘飞不到,月霁光风吹。

况复揭扁榜,字画天下奇。

妙有指南处,世人那易窥。

昔闻堂上声,斲轮尝笑之。

而子得深省,不觉糟粕遗。

终日几案乐,舍此归其谁。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寄题俞伯南所居.野处

岩筑无外求,莘耕有馀乐。

既为尧舜民,自抱羲农朴。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觉]韵

寄题黄子京贫乐斋

羞逐纷纷世所趋,东溪风月未尝孤。

闭门蒿藋从渠长,堆案简编聊自娱。

机括要须明活法,箪瓢非但守枯株。

不观点也风雩意,洒落胸中一累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