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寺楼凉出竹,非与曲江赊。
野火流穿苑,秦山叠入巴。
风梢离众叶,岸角积虚沙。
此地钟声近,令人思未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伤感的景象。开篇“寺楼凉出竹,非与曲江赊”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表明寺中之竹清幽自在,与外界繁华不同,既是对寺庙环境的描绘,也寓含诗人超脱尘世的情怀。接着“野火流穿苑,秦山叠入巴”两句,以远观的角度,将视线从近处的竹林扩展到远方的自然景观,野火可能是秋天烧荒的场景,而秦山叠入巴,则是对地理特征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辽阔与深远之感。
中间“风梢离众叶,岸角积虚沙”两句,通过风吹动树叶和河岸堆积细沙的情景,传达了一种自然界中生长变化的意境。这里的“风梢”指的是随风摇摆的竹叶,而“岸角积虚沙”则是对时间流逝、物非所继的一种写照。
最后,“此地钟声近,令人思未涯”两句,以寺庙中的钟声作为结尾,不仅增强了空间感,更引发了诗人深沉的内心活动。钟声在佛教中象征着觉醒和超脱,这里则可能是对平静生活的一种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淡淡的思念之情,未尝不是诗人对于尘世纷扰与精神寄托之间微妙感受的抒写。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致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
不详
唐代晚期诗人。舒州(今安徽桐城。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在秦生楚思,波浪接禅关。
塔碍高林鸟,窗开白日山。
树阴移草上,岸色透庭间。
入内谈经彻,空携讲疏还。
曾宿三巴路,今来不愿听。
云根啼片白,峰顶掷尖青。
护果憎禽啄,栖霜觑叶零。
唯应卧岚客,怜尔傍岩扃。
此木韵弥全,秋霄学瑟弦。
空知百馀尺,未定几多年。
古甲磨云拆,孤根捉地坚。
何当抛一干,作盖道场前。
细皮重叠织霜纹,滑腻铺床胜锦茵。
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绝纤尘。
蝇行只恐烟黏足,客卧混疑水浸身。
五月不教炎气入,满堂秋色冷龙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