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问翁几何年,翁年七十馀。

尚作蠹书虫,嗟翁一何愚。

旋增通典缺,旋修阜陵书。

毫芒集阅尽,白编还卷舒。

五诗讽被底,柳集诵日晡。

玩物能丧志,圣贤言皦如。

赋受有奇偏,谁能为耘锄。

形式: 古风

翻译

请问老者多少岁了?老者已年过七十。
他仍是爱书虫,唉,老者多么愚蠢。
书籍知识不断减少,又急忙修补阜陵的遗书。
一字一句仔细研读,白纸书卷翻开来又合上。
五首诗反复吟咏,黄昏时分还在朗诵柳集。
沉迷于物事会丧失志向,圣贤的教诲清晰如昔。
天赋和学习各有偏重,谁又能像农夫一样耕耘学问呢?

注释

翁:老者。
几何:多少。
七十馀:超过七十岁。
蠹书虫:酷爱读书的人。
嗟:叹词, 表示惋惜或责备。
通典:广博的知识。
缺:减少。
阜陵书:指某本书籍。
毫芒:细微之处。
集阅:详细阅读。
白编:空白的书卷。
舒:展开。
讽被底:反复吟咏。
日晡:黄昏时分。
皦如:清晰明白。
赋受:天赋与接受。
奇偏:独特偏重。
谁能:谁能。
为:做。
耘锄:耕耘学问。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高斯得的《读书》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表达了对老翁痴迷于读书的描绘和对其行为的评价。首句“问翁几何年”,以询问起笔,引出老翁已年逾七十。接着,“尚作蠹书虫”一句,将老翁比喻为蛀书虫,形象地刻画出他对书籍的热爱与专注。

“嗟翁一何愚”看似贬词,实则寓含敬意,赞赏老翁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即使年纪大了也不改其痴心。后两句“旋增通典缺,旋修阜陵书”进一步描述老翁不断补充阅读,修补书籍,显示出他的勤奋和严谨。

“毫芒集阅尽,白编还卷舒”描绘了老翁逐字逐句研读,即使是细小的文字也不放过,卷起又摊开,体现了他对学问的深入探究。接下来,诗中提到“五诗讽被底,柳集诵日晡”,老翁不仅读经史,还反复吟咏诗集,直至黄昏。

最后两句“玩物能丧志,圣贤言皦如”引用圣贤之言,指出沉迷于物事可能使人失去志向,以此提醒老翁要有所节制。而“赋受有奇偏,谁能为耘锄”则表达出诗人对老翁独特读书方式的认同,认为这种偏爱和努力值得赞扬,无人能替代他的勤奋耕耘。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美了老翁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学问的执着,同时也寓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177)

高斯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读陆逵常簿奏篇喜而有赋

老翁关门贪睡味,朝廷近事到耳疏。

朝起忽收故旧信,得此痛哭流涕书。

书中所道果何事,人心天命关机枢。

昔无叛民今已起,赤子至此谁之辜。

公田下损而上益,楮法子废而母孤。

三尺孤童尽知得,谁能暴虎编其须。

朝阳一鸣百聩醒,幸哉仅有而绝无。

三后在天甚神圣,佑此一脉皇基扶。

我非庆历石守道,聊题数语昭群愚。

形式: 古风

读荆轲传

夜读荆轲传,掩卷喟然叹。

结交天下士,贤哉太子丹。

报秦一片心,秋莲孤剑寒。

介绍田先生,得结荆卿欢。

太子一语疑,先生甘自残。

荆卿欲藉手,临事敢开口。

走见樊于期,愿借将军首。

将军扼揽言,念此固已久。

得复平生雠,性命何足有。

四雄英烈风,精诚凌白虹。

函关初未入,气已吞祖龙。

其事虽不就,简牍光无穷。

奈何今之人,蹙缩如寒虫。

形式: 古风

读哲宗长编

我于咸淳际,偶读绍符编。

昏气塞宇宙,临文深慨然。

孽惇暴于虎,泰陵度如天。

惇言一脱口,辄奉以周旋。

啸呼尽顽凶,排斥咸忠贤。

意偏覆辙蹈,时移善政还。

济恶蔡元度,推波曾子宣。

纪纲耳目地,悉以私人专。

其间如商英,牙吻尤呀然。

神灵不可测,党人得生全。

矧乃崇观后,于邑更堪言。

孝弟尧舜道,祸反阶中天。

圣经岂误人,无乃说用燕。

孤臣泪迸血,后来其监旃。

形式: 古风

读梅福传有感

君不见绥和天子在御世五春,画堂甲观寂寂空无人。

岂无壮发类元帝,奈燕飞来啄皇孙。

三星屡暗紫宫里,群臣默默谁扣阍。

忽闻县道上急变,乃是南昌梅子真。

书言愿蚤建三统,以孔子后上继殷。

存人自立乃周武,壅人自塞为亡秦。

陛下若欲保继嗣,成汤不祀宜留神。

子真先曾拄王凤,言不见省徒报闻。

小臣读史每流涕,福于异代犹谆谆。

而况交柯紫荆树,东枝憔悴西枝荣。

有能建此第一义,本支百世何足云。

我今那复效梅叟,聊欲全生吴市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