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李君读余注孙子

我世本儒术,所谈圣人篇。

圣篇辟乎道,信谓天地根。

众贤发蕴奥,授业称专门。

传笺与注解,璨璨今犹存。

始欲沿其学,陈迹不可言。

唯馀兵家说,自昔罕所论。

因暇聊发箧,故读尚可温。

将为文者备,岂必握武贲。

终资仁义师,焉愧道德藩。

挥毫试析理,已厌前辈繁。

信有一日长,可压千载魂。

未涉勿言浅,寻流方见源。

庙谋盛夔禼,正议灭乌孙。

吾徒诚合进,尚念有亲尊。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生来研习儒家学问,谈论的是圣人的篇章。
圣人的篇章揭示了大道,确实被认为是天地的根本。
众多贤者揭示深奥的道理,传授学业各有专长。
经典的注解传承至今,依然光彩夺目。
起初想遵循他们的学说,但古人的足迹难以言表。
只剩下兵法的论述,过去很少被讨论。
闲暇时打开书箱,重读还能感受温暖。
这将为写作之人提供素材,并非仅限于武略。
最终,它滋养着仁义之师,怎会愧对道德的边界。
提笔尝试剖析道理,已嫌前辈们论述繁复。
确信有一天,我的见解能超越千年。
未深入探索切勿轻言肤浅,探寻源头才能找到河流。
庙堂之策如夔禼般宏大,正义之议消灭了乌孙。
我们确实应当进步,但不应忘记尊亲。

注释

我:我。
世:世代。
本:本来。
儒术:儒家学术。
圣人篇:圣人的著作。
辟乎道:揭示了大道。
天地根:天地的根本。
众贤:众多贤者。
蕴奥:深奥的道理。
授业:传授学业。
专门:专长。
传笺:经典。
注解:注释。
陈迹:古人的遗迹。
兵家说:兵法的论述。
暇:闲暇。
聊:随意。
尚:还。
可温:还能感受温暖。
文者:写作之人。
武贲:武略。
仁义师:仁义之师。
道德藩:道德的边界。
挥毫:提笔。
析理:剖析道理。
前辈繁:前辈们的论述。
一日长:超越千年。
未涉:未深入。
浅:肤浅。
寻流:探寻源头。
见源:找到河流。
庙谋:庙堂之策。
盛:宏大。
夔禼:古代贤臣。
正议:正义之议。
灭:消灭。
乌孙:古代民族。
吾徒:我们。
诚:确实。
合进:应当进步。
尚念:不应忘记。
亲尊:尊亲。

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诗名为《依韵和李君读余注孙子》,以儒家学者的身份,表达了他对兵家理论的兴趣和独特见解。诗中首先强调自己本是研习儒学之人,对圣人的篇章深有理解,认为圣人的教诲是天地的根本。他赞扬了前贤们对经典著作的深入发掘和专业传授,尤其是对孙子兵法的注解,至今仍熠熠生辉。

诗人原本打算专注于儒学,但对兵家之道也有所涉猎,特别是孙子兵法。在闲暇时,他打开尘封的书籍,重读这些内容,觉得它们对文学创作也有启示,不必局限于武力,兵法同样能提供仁义智慧。他认为,通过深入剖析兵法的原理,可以超越前人的繁琐论述,有望在未来展现出超越千年的价值。

诗人提到历史上的军事策略,如盛夔禼庙谋和消灭乌孙的决策,以此表达对战略智慧的敬仰。他鼓励自己和同道中人,尽管有亲人需要照顾,但仍应积极进取,追求知识的深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梅尧臣作为儒家学者对兵法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依韵和李君锡学士北使见寄

行色见车马,为之具壶觞。

暂辞甘泉宫,远奉左贤王。

蒙茸春裘薄,匼匝金络光。

唯知君命重,不数沙路长。

鲁酒虽入唇,胡笳易回肠。

归来立螭头,言动书不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

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梨花半残意思少,客子渐老寻游非。

戢戢车徒九门盛,寥寥烟火万家微。

今朝甘自居穷巷,无恨墦间得醉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依韵和李察推留别

我学犹肥腱,一食辄易厌。

君何以名虚,每来车马淹。

经术素所浅,道义安得渐。

独有寒苦吟,可与前古兼。

今者抱悲哀,憔悴居穷阎。

愁鸣无好音,亟别空顾瞻。

诗言留彼美,欲和惭无盐。

短兵当长戈,焉得不尽歼。

又如握枯蒿,逆风乘烈炎。

膏肓靡自疗,谁复望针砭。

形式: 古风 押[盐]韵

依韵和扬州许待制竹拄杖

楚竹剪霜丛,何惭汉使筇。

鸠形殊用刻,马箠不同功。

挺特生难变,支离分已穷。

轻肥思比鹤,短发任如蓬。

倚以为高趣,持之见素风。

步郊聊实下,行乐偶从东。

屡刺莓苔破,深穿苑圃通。

辩繁时画地,默意或书空。

古血有湘迹,旧林无阮踪。

将渠谁觉老,要此岂关慵。

莫骇倾巢鸟,须虞蠹穴虫。

谁能求道术,跨作上天龙。

形式: 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