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四夜月分韵得明字

澹澹烟覆渚,呜呜角收声。

白毫万丈光,下注千山倾。

良夜三五时,玉楼十二城。

皇天老眼开,碧湛双瞳睛。

窥我读书窗,徘徊到天明。

风从树头来,挟我入太清。

飞萤转蒿丛,熠耀徒营营。

露气下庭宇,秀爽凌冠缨。

以兹无尽景,对此不平鸣。

不如使云遮,寂历忘吾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淡淡的烟雾笼罩着水中的小洲,号角声渐渐停止。
笔尖光芒万丈,如同千座山倾泻而下。
美好的夜晚,月亮明亮如十五的圆盘,照亮了十二座华丽的楼阁。
苍穹如老人般睁大眼睛,碧绿深邃仿佛双瞳。
它透过我的读书窗,陪伴我直到天明。
清风从树梢吹来,带我进入那高远的天空。
飞舞的萤火虫在草丛中闪烁,徒然忙碌。
露水的气息弥漫庭院,清新之感超越了帽带的装饰。
面对这无尽的美景,我不禁发出不平之声。
或许让云层遮蔽,能让我忘却心中之情。

注释

渚:水中的小洲。
角:古代的一种乐器。
白毫:形容笔尖的白色光芒。
倾:倾泻。
良夜:美好的夜晚。
玉楼:华丽的楼阁。
皇天:对天的尊称。
碧湛:碧绿深邃。
读书窗:书房窗户。
太清:指天空或仙境。
熠耀:闪烁。
露气:露水的蒸气。
秀爽:清新爽朗。
不平鸣:发出不平之音。
云遮:云层遮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邃静谧的夜晚景象,诗人似乎在一个清凉的夜晚,对着皎洁的月光沉浸于书卷之中。开篇“澹澹烟覆渚,呜呜角收声”两句,以轻柔的笔触勾勒出夜色渐深,远处山峦若隐若现的意境。接着,“白毫万丈光,下注千山倾”描绘了明亮的月光,如同一道银河从天而降,洒落在群山之中,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良夜三五时,玉楼十二城”则是对时间和空间的美好想象,诗人将夜晚的寂静与神秘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既梦幻又庄严的场景。紧接着,“皇天老眼开,碧湛双瞳睛”中的“皇天老眼”可能暗指诗人对宇宙万物有一种超然的洞察力,而“碧湛双瞳睛”则形象地描绘了夜空中星辰的光芒。

“窥我读书窗,徘徊到天明”表达了诗人夜晚独自沉浸于阅读之中的情景。这里的“窥我”给人一种隐蔽、安静的感觉,而“徘徊到天明”则透露出诗人对知识和智慧无尽的追求。

接下来的“风从树头来,挟我入太清”中,“挟我入太清”可能是表达了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被纯净的风吹拂着心灵,也许是在幻想着自己能随风飘向更高远的地方。

“飞萤转蒿丛,熠耀徒营营”则描绘了一幅夏夜的景象,火flies在灌木丛中闪烁其光,显得既自由又无忧。紧接着,“露气下庭宇,秀爽凌冠缨”两句,则是对清晨露水和清凉空气的描写,诗人似乎已经迎接了新的一天。

最后,“以兹无尽景,对此不平鸣。不如使云遮,寂历忘吾情。”则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同时也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诗人可能在说,即便是如此美好的夜晚,他也不愿意用言语去描述,只希望能够隐藏自己的感情,就像云朵遮掩了天际。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夜景的描绘,展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收录诗词(359)

朱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欲)。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欲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 号:潜山居士
  • 籍贯:省事老
  • 生卒年:1097—1167

相关古诗词

人日雪

天公号令今年早,阿香动地连催晓。

今朝才及七日人,却见长空六花扰。

我独砖炉坐画灰,扶杖出门愁屐倒。

细挑生菜羹鼎香,落尽梅花妆额巧。

诗成思发在花前,更愿晴多怕晴少。

君不见贞观有道几成康,谁其致此唐文皇。

一时献纳尽豪杰,郑公臣徵尤激昂。

当年入见适此时,见谓人日宜相当。

有如此人当此日,整顿乾坤才顷刻。

形式: 古风

八月十四夜对月效李长吉

雨江洗出揉蓝天,结璘下铺白玉筵。

尾箕斗牛珠一穿,连晖接影堕我前。

整襟危坐天地默,不知夜漏下几刻。

飞萤一点从外入,白露下湿桂子香。

蓝桥云英正卖浆,金盘荔枝龙眼双。

形式: 古风

十月旦读子美北风吹瘴疠羸老思散策之句初寮尝作十诗因次其韵(其七)

兹辰驭北风,所至有东道。

把袂问浮邱,馈芝走商皓。

著裙拜木公,献宝出富媪。

气平四大和,以此可却老。

长生等终古,彭祖是亦夭。

有客诣理窟,相过或谈妙。

再拜有所乞,乞我如瓜枣。

形式: 古风

十月旦读子美北风吹瘴疠羸老思散策之句初寮尝作十诗因次其韵(其二)

问学要根柢,文章忌雷同。

字求反切当,义用训诂通。

纵之逼论剑,收之入檀弓。

平生苦我心,不如作一农。

林间潇洒侯,川上赤鲩公。

姑从贤者乐,勿笑鄙夫空。

秋宵引佳月,暑昼追凉风。

如此了一生,我其塞上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