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州叔父金部挽歌辞五首(其三)

青史他年羡二疏,功成脱屣向迷涂。

薄游竟后抛官约,常愧都门长大夫。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为蔡州叔父金部所作的挽歌辞之一,具体为第三首。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叔父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

“青史他年羡二疏”,开篇即以“二疏”(指西汉时期的疏广和疏受父子)为例,表达了对叔父功成名就后的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向往与羡慕。“羡”字流露出诗人对叔父高尚人格的钦佩与向往。叔父在功业成就之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选择了远离尘嚣的生活,这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让诗人深感敬佩。

“功成脱屣向迷涂”,进一步描绘了叔父功成身退的情景。这里的“脱屣”比喻放弃官职,如同脱去鞋子一样轻松自然。叔父在功业达到顶峰之时,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官场,走向了人生的另一片天地,这种对权力与地位的淡然态度,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

“薄游竟后抛官约”,诗句中的“薄游”可能是指短暂的外出或旅行,这里用来形容叔父在官场上的短暂经历。叔父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官场,抛开了与官职相关的约定与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常愧都门长大夫”,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反省与自责。作为都门(京城)的大夫,诗人可能意识到自己未能像叔父那样,拥有如此高远的人生境界和淡泊名利的品质。这句话不仅是对叔父高尚人格的赞美,也是对自己未能达到同样境界的自我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叔父生平事迹的简述,展现了其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态度,以及诗人对其高尚人格的深切怀念与敬仰。通过这首挽歌辞,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叔父的深情厚谊,还能体会到宋代文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蔡州叔父金部挽歌辞五首(其四)

闻道一廛亲卜筑,亦求百亩伴锄犁。

那知湖海归来日,只及乡闾会葬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蔡州叔父金部挽歌辞五首(其五)

并直仪曹前后厅,当檐种竹已青青。

平生不试南宫笔,可忍图公地下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青]韵

蔡州叔父金部挽辞别二首(其一)

书来犹劝还乡早,路梗谁令去棹迟。

曾缀锵金拜先垒,可堪扱衽送灵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蔡州叔父金部挽辞别二首(其二)

学比我公常恐后,身于馀子似蒙知。

心惊并直仪曹夜,泪尽孤吟海浦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