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行送刘学正赴陜州

君不见黄河之水从西来,东行万里到陜郡,有石横亘势欲回。

天教禹凿三门开,百川风雨万壑雷。

下孰为之挽,上孰为之推。

当时神禹何不一凿去,留此险阻胡为哉。

玄敬为予言,神门在中人北际,鬼门居南不可济。

水争石斗两无情,地险天生难尽弃。

乾坤万古一奇观,节宣亦为狂澜计,不然下此复有底。

柱山形如滟滪当江间,应愁一倒不复还。

识者观风似观水,作人之道固如此。

寥寥古调数千年,青眼高歌对吾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三门行送刘学正赴陕州》由明代诗人邵宝所作,通过描绘黄河三门峡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力量与人类智慧的深刻思考。

首句“君不见黄河之水从西来”,以黄河的磅礴气势开篇,引出对三门峡的描述。接着,“东行万里到陕郡”展现了黄河的漫长旅程,而“有石横亘势欲回”则描绘了三门峡中巨石横立、水流受阻的壮观景象。诗人以“天教禹凿三门开”赞颂古代大禹的治水功绩,同时提出疑问:“下孰为之挽,上孰为之推。”这不仅是对自然力的赞叹,也是对人类改造自然智慧的肯定。

“当时神禹何不一凿去,留此险阻胡为哉”一句,表达了对历史选择的反思,既是对自然险阻的感慨,也是对人类决策的深思。随后,诗人引用“玄敬为予言,神门在中人北际,鬼门居南不可济”来进一步描述三门峡的地理特征,强调其难以逾越的险峻。

“水争石斗两无情,地险天生难尽弃”揭示了自然界的残酷与无情,同时也赞美了大自然的壮美。接下来,“乾坤万古一奇观,节宣亦为狂澜计,不然下此复有底”则表达了对三门峡这一自然奇观的敬畏之情,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最后,“柱山形如滟滪当江间,应愁一倒不复还”形象地描绘了三门峡的险要地形,预示着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识者观风似观水,作人之道固如此”则引申至人生的道理,指出观察自然现象如同理解人生,需要智慧和深思。

“寥寥古调数千年,青眼高歌对吾子”以古人的智慧和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后世的期许和对友人的祝福,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友情的珍视。

综上所述,《三门行送刘学正赴陕州》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佳作,更蕴含了对历史、自然、人生深刻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怀。

收录诗词(1648)

邵宝(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赤壁图歌次西涯先生韵为华生云作

长江无声动吹万,月上东山度河汉。

东坡词赋思千秋,客吹洞箫如发难。

兴亡有恨客心苦,不独曹吴堪扼腕。

汉家心腹已摧伤,手足安能相救捍。

猛风东来水倒流,南军北军忽相乱。

天公助顺不助逆,若论成功犹未半。

华容道远老瞒愁,周郎渡江江有岸。

朝宗江汉本无心,蜀浪吴潮各分散。

巴丘哀罢又瘴乡,为国意忘天下患。

后人吊古对江山,坐遣胸中置冰炭。

洞萧声尽客何言,似笑老生谈熟烂。

百年水月坡翁心,泛泛不知身在窜。

明朝酒醒赋初成,白雪调高歌欲断。

西涯居士今东坡,逝矣岁星今几换。

画图流转到东吴,诗句人将史书看。

华生况是知音人,击节向余三赏叹。

形式: 古风

寿毛都宪

功名早拟登麟阁,中岁归来问林壑。

临观何处不江湖,范老文如为公作。

方今才望谁如公,郧阳节钺南畿同。

十年朝野均劳后,四省兵民总制中。

江汉朝宗两支水,公心耿耿真如此。

折冲千里笑谈馀,某也曾闻古君子。

公无上书称引年,我为公歌岘水篇。

羊公杜公各片石,更道人间别有仙。

中原之民望公久,过我山中还饮酒。

前年曾寿守溪翁,侑者罂泉诗一首。

春来江上多风波,船如天上闻公过。

白云黄鹤武昌渚,试看东流今若何。

形式: 古风

尚书台纪梦次万晦之韵

昔之梦似今之所,吾台谁谓前无古。

寻常灌莽接松楸,突出烟霞三百武。

青云有阶人可得,轻举尤须藉风伯。

小池新引露泉清,大笔深刊厓石白。

海天佳气从东来,一滴万古真水哉。

金春玉应碧山静,道人对此方心斋。

西岭东峰拥前后,一方真与乾坤久。

危厓铁笛夜凄清,城市茫茫失尘垢。

高丘远海谪仙诗,歌声入云云欲飞。

先天有易本无画,谁向清溪问点为。

形式: 古风

赠东湖

东湖来自东海涯,到山先拜梁溪祠。

梁溪先生千载士,文章德业真吾师。

前公来时未有此,我归方浚吾泉水。

此时此地复此泉,青眼相看更吾子。

草蔬一饭正愧予,野人忽馈深溪鱼。

急烹入馔肥且硕,此事真合牵联书。

泉傍有台名点易,昔梦依稀尚能忆。

高丘远海谪仙诗,歌对沧茫两无极。

平生知己主一翁,几回墓草经秋风。

因之尚论文庄叶,遗录今谁问水东。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