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二首(其六十二)

篱菊铺黄,茱萸喷香。渊明错会,耽赏重阳。

何似林间衲子,无荣无辱,无可思量。

饱噇香积饭,高卧古禅床。

是佛是魔俱扫迹,献花无路鸟空忙。

形式: 偈颂 押[阳]韵

翻译

菊花铺满了黄色的篱笆,茱萸散发着香气。陶渊明误会了,沉醉于重阳节的欣赏。
这哪里比得上山间的僧人,无名无利,无需思考烦恼。
他们尽情享用斋饭,高枕在古老的禅床上。
无论是佛还是魔,都从这里消失,献花的道路没有,只有鸟儿徒劳地忙碌着。

注释

篱菊:指代秋天的菊花。
铺黄:满布黄色。
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古人常在重阳节佩戴。
渊明:陶渊明,东晋诗人。
耽赏:沉溺于欣赏。
衲子:僧人。
无荣无辱:没有荣耀也没有羞辱,形容清心寡欲。
无可思量:没有什么值得深思的。
香积饭:僧人食用的斋饭。
古禅床:古老的禅房里的床铺。
是佛是魔:比喻善恶、正邪。
俱扫迹:都被清除干净。
献花无路:无法献花表达敬意。
鸟空忙:鸟儿忙碌却找不到目标。

鉴赏

这首宋朝释绍昙的偈颂,以菊花和茱萸为引,描绘了一幅隐逸生活的画面。"篱菊铺黄,茱萸喷香",诗人通过对秋日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暗示了对世俗繁华的淡然态度。"渊明错会,耽赏重阳",暗指陶渊明过于沉溺于赏菊,可能并未完全领悟超脱世俗的真谛。

接下来,诗人将自己与"林间衲子"相比,强调了无欲无求的境界,"无荣无辱,无可思量",表达了对名利的摒弃和内心的平静。"饱噇香积饭,高卧古禅床",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简单而满足的生活,以及在禅床上的静谧与安详。

最后两句"是佛是魔俱扫迹,献花无路鸟空忙",进一步深化主题,指出无论佛教中的佛还是魔,都已远离诗人的心境,他与自然和谐共处,连飞鸟也为找不到献花之路而忙碌,寓言般地揭示了诗人超脱尘世的智慧和宁静。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生活细节和隐喻,传达出诗人追求心灵自由、超脱世俗的禅意人生观。

收录诗词(891)

释绍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 字:希叟
  • 生卒年:?~一二九七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一○○)

司南车,辘辘转。务与冥行指迷,肯被傍人指点。

三脚驴却步不前,老杨歧恶殽难掩。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二十四)

丹桂飘庭际,寒蛩语砌阴。

声声调雅奏,点点簇黄金。

尽情拈出,宴乐嘉宾,佛垄虽贫未是贫。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二十六)

秘魔擎叉,俱胝竖指。邪法难扶,如何得是。

山僧冷地思量,不觉吞声饮气。

攻乎异端,斯害也矣。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二十八)

地僻云深,秋高境寂。堂户凄凉,无人面壁。

净地上谁肯狼籍。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