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探讨了见闻觉知的本质与内在的真理。首句“即此见闻非见闻”,意味着直接体验到的事物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感官输入,而是超越了表面现象的深层认知。接着,“无馀声色可呈君”则指出,无法通过言语或形式将这种超然的体验完全传达给他人,因为真正的领悟是个人内在的觉醒。
“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无妨分不分”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内心的平静与事物本质的统一,即当一个人彻底理解了事物的本质时,便能实现内心的平和,不再受外在事物的影响。这里强调的是体(内在)与用(外在行动)之间的和谐,无论是否区分它们,都能达到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见闻觉知本非尘,识海波中自昧身”则揭示了见闻觉知的真正意义,并非外界的干扰或障碍,而是内心深处的自我认知过程。这里的“识海波中自昧身”形象地描绘了人在自我认知过程中的迷茫状态,如同在识海的波涛中迷失自我。
最后,“状似碧潭波沫覆,灵王翻作客中宾”以碧潭波澜比喻内心的平静与波动,波沫象征着内心的波动与迷惑。这句话暗示了即使在内心深处的平静中,个体也可能会因自我认知的局限而感到困惑,仿佛是灵王在客居中成为宾客。整体而言,这首诗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内在的自我认知与超越表面现象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