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廿三日城外纪游

杪秋暇日休弦歌,五门城外观新河。

斗门决水已数日,浅沙漫漫无馀波。

纵横疏凿引别派,监官督役犹挥诃。

循堤侧足惧疏恶,惊见崩坼当盘涡。

故桥旧市不复识,祇有积上高坡陀。

城南靡靡度阡陌,疏柳掩映连枯荷。

清台突兀出天半,金光耀日如新磨。

玑衡遗制此其的,众环倚植森交柯。

细书深刻皇祐字,观者叹息争摩挲。

司天贵重幸不毁,回首荆棘悲铜驼。

长春宫苑最宏丽,飞楼涌殿凌层坡。

乔松天矫百岁物,复有偃盖低婆娑。

平生素闻百一帖,乐石壁置周檐阿。

金源中华盛文物,玉堂学士锵鸣珂。

旁搜纸墨作藻饰,欲与唐晋争嵯峨。

至今摹拓传好事,道士却换人间鹅。

仙杯珍袭巨桃核,御画云鹤题宣和。

不知何处有此木,偶尔结实良非他。

瑶池汉殿语茫昧,遂使世俗犹传讹。

寻幽访古意未已,起视落日归禽多。

却趋林亭憩清绝,盆菊采采黄金窠。

蟹螯研雪新酝碧,对此不乐将如何。

京华酒垆方歌舞,锦鞯翠袖迎娇娥。

儒冠已受俗子笑,况复衰容双鬓皤。

下帷闭阁来迹少,肮脏不肯侯门过。

清游良友幸追逐,未思返棹寻渔蓑。

今朝不饮心已醉,笑看坐客朱颜酡。

凤城半掩归路暝,争道击毂如飞梭。

九衢冥濛涨尘雾,渐见灯火稀星罗。

作诗写实不可缓,马上已复成微哦。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吴师道的《九月廿三日城外纪游》描绘了作者在深秋时节的一次郊游经历。诗中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换与美丽,也融入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

首句“杪秋暇日休弦歌”,点明了时间背景——深秋的一个闲暇日子,诗人停止了音乐与歌唱,选择外出游览。接着“五门城外观新河”一句,引出了游览的主要地点——城外新开的河流。通过“斗门决水已数日”到“浅沙漫漫无馀波”的描述,展现了河流的形成过程及当前的状态,既有新奇感,也有淡淡的哀愁。

“纵横疏凿引别派”描绘了河流的布局与设计,“监官督役犹挥诃”则体现了管理者的严格与辛劳。诗人对河流两岸的环境变化感到惊讶,从“故桥旧市不复识”到“祇有积上高坡陀”,反映出城市发展的变迁。随后的“城南靡靡度阡陌”至“细书深刻皇祐字”,则转向对历史遗迹的探访,展示了古代建筑的宏伟与精致。

“司天贵重幸不毁”一句表达了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感慨,“金源中华盛文物”则赞美了当时的繁荣与文化成就。诗中还提到了“旁搜纸墨作藻饰”、“至今摹拓传好事”等,反映了对艺术创作与传承的关注。

最后,“京华酒垆方歌舞”与“儒冠已受俗子笑”形成了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诗人以“清游良友幸追逐”表达了自己的志趣所在,而“凤城半掩归路暝”则预示着旅程即将结束。全诗以“作诗写实不可缓”收尾,强调了记录与表达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次个人游记的生动描绘,也是对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与反映,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133)

吴师道(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岁。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主持兴筑漕渠以通运。因为官清正,被荐任国子助教,延祐间,为国子博士,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后再迁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

  • 字:正传
  • 籍贯:婺州兰溪县城隆礼坊
  • 生卒年:1283—1344

相关古诗词

送友人

秋风吹古道,木叶堕征衣。

明月今宵缺,孤云何处飞。

关山行路恶,文字赏音稀。

莫待相思剧,天寒早赋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春日杂咏二首(其一)

二月忽将半,一春能几时。

寒随鸿雁别,雨赴杏花期。

江水碧于酒,山云白似炊。

登楼思无限,孤客在天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春日杂咏二首(其二)

怒雹时闻落,惊雷夜转多。

摧花亦太甚,裂树欲如何。

幸不关调燮,犹应废啸歌。

明朝好风日,一舸弄春波。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送人北归

被褐南州客,依先北府居。

起辞从事辟,归读古人书。

暮雨江云湿,春风汴柳疏。

他年有来雁,毋惜问何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