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大悲院作

善财叩补陀,大千一弹指。

我行无神足,重趼二百里。

中年逢百罹,所欠但一死。

稽首闻薰王,觊以俗障洗。

鱼山彊赞述,文污梵书庋。

自怜迷本闻,云何见大士。

觉与所觉空,根脱不用耳。

圆融声度垣,变现月映水。

臂目恒河沙,如幻本一理。

以是见观音,文殊亦如是。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襄阳大悲院作》由宋代诗人葛胜仲所作,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佛教中观音菩萨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首句“善财叩补陀,大千一弹指”,借用佛教故事中的善财童子叩访补陀洛迦山的情节,以及“一弹指”这一佛教中表示时间极短的概念,表达了对佛法广大深邃的赞叹。接着,“我行无神足,重趼二百里”,诗人自谦自己虽行万里路,却仍感不足,隐喻了修行之路的漫长与艰难。

“中年逢百罹,所欠但一死”,描述了诗人中年时遭遇的各种苦难,似乎在寻求生命的终极解脱。接下来,“稽首闻薰王,觊以俗障洗”,表达了诗人渴望通过佛法洗涤世俗的烦恼,追求心灵的净化。

“鱼山彊赞述,文污梵书庋”,可能是指诗人试图用文字来赞颂佛法,但又担心自己的语言不足以表达佛法的深奥,因此将这些文字收藏起来,以免玷污了神圣的教义。

“自怜迷本闻,云何见大士”,诗人反省自己虽然向往佛法,但似乎仍然迷失在世俗之中,难以真正见到佛法中的大士(即观音菩萨)。

“觉与所觉空,根脱不用耳”,这里诗人探讨了觉知与被觉知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都是空性的,不需要依赖任何根器(感官或心智)就能直接体悟。

“圆融声度垣,变现月映水”,描绘了佛法的圆融无碍,如同声音穿透墙壁,月亮映照水面,形象地展示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内在的和谐。

“臂目恒河沙,如幻本一理”,指出观音菩萨的化身众多,如同恒河沙数般,但这一切都是幻象,背后蕴含着统一的真理。

“以是见观音,文殊亦如是”,最后两句总结,无论见到的是观音菩萨还是文殊菩萨,背后的道理都是一致的,体现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内在的一致性。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和独特感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宇宙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723)

葛胜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 字:鲁卿
  • 籍贯:丹阳(今属江苏)
  • 生卒年:1072~1144

相关古诗词

乾明院作

我欲乞襄阳,驱车岘山址。

文吊杜征南,酒酹羊叔子。

披榛访二碑,事辞俱俊伟。

高贤千载后,遗魄犹登此。

一官推不去,事故违愿始。

不如造乾明,山名亦相似。

交流千斛乳,未减汉江水。

遐眺真不恶,悲伤未烛理。

湮没与垂名,趋死皆一轨。

我与同游人,痛饮共择旨。

生前一杯重,恨山无石髓。

预忧名不传,却笑邹从事。

形式: 古风

游岘山

山随宇宙结,千古真苒苒。

登临足揽胜,兹来余复忝。

山椒耸太华,夷路谢跻险。

溶溶鸭头水,绿净衣可染。

渔师网槎头,尽以红鲜掩。

金刀鲙缕飞,来佐华觞滟。

前修俱鬼录,勋阀谩琬琰。

谷虚禽响答,月皎烟华敛。

同登幸旷士,形迹孰拘检。

长啸揖清流,一洗邹湛谄。

形式: 古风

次韵叶梦得游西余山

秋霖喜新霁,裹饭山中游。

遥指大夫桥,閒泛野人舟。

追随得胜客,雅趣同沧洲。

山路已清绝,颢气况蓐收。

乱石蹲狠羊,苍官耸髯虬。

古寺亦何有,森森潇洒侯。

忘怀一笑粲,更以大白浮。

翰林廊庙姿,席珍韫天球。

如何问三径,更复寻一丘。

升高涩投足,陟险眩回眸。

洞庭四万顷,旁占铛脚州。

中有东西山,千奴熟霜秋。

孤亭快写望,欲去更少休。

菟裘便可卜,何必依先畴。

徘徊共怀古,徂岁真如流。

封侯昔此地,顾余乃诸刘。

一朝失茅土,窘急须人周。

雍门曲池叹,事往将何求。

云木馀参错,烟岩自深幽。

人生行乐耳,慎勿曲如钩。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柏悦堂宴集晚移望岳亭德升有诗复次韵

阴森美章园,爽垲背尘陌。

纷纷辟疆家,胜处此其伯。

登危览幽奇,宽敞荡喧窄。

层层绿阴暗,中有孤花拆。

三品玩伏虎,两部当鸣蝈。

主人延客眼,清映壶觞碧。

茂宰工拨烦,恢恢奏刀騞。

议郎兼语掾,阖府畏局蹐。

仇梅诸钜公,燕笑欢一席。

蹇予但空餐,营职无半策。

文墨彊抽身,林池同息迹。

金火争伏见,执热如焚炙。

颇愿百斛船,浮浮两头拍。

岳云插晴空,移尊及未夕。

清飙起四座,肃肃生羽翮。

人生不谋欢,带眼计月瘠。

谁能较荣槁,琐尾论干泽。

相从饮文字,一笑百忧释。

歌呼到尔汝,坐待霜月白。

归轩踏清影,光谢纱笼赫。

形式: 古风 押[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