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明朝中都学舍的繁荣景象,展现了教育普及、四方安定的盛世之象。诗人贝琼以“中都学舍今百区”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学舍规模之大,声威远播,影响遍及四方。接着,“新罗百济亦遣子”,说明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学习,体现了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诗中提到“期门羽林皆读书”,强调了军队中的文化教育,展现了军事与文教并重的时代特色。
“一时复见制作盛,四境已安攻战馀”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国家在和平时期展现出的繁荣景象和稳定局面。诗人贝琼自谦地表示自己虽享受官禄,却感到惭愧于无法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仅能“区区校鲁鱼”,即校对文献,表达了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深沉责任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中都学舍的兴盛、国际交流的开展以及国家的和平稳定,展现了明代社会文化教育的发达和国家治理的成效,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职责的反思和对学问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