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古人一念感而通,不待焚巫祭雨工。
汤反诸身防六事,汉移其咎责三公。
这两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刘克庄的作品,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超然态度和深刻理解。"感而通"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沟通与和谐,这里指的是古人通过内心的感应就能与自然界相通。"焚巫祭雨工"则是古代求雨的一种仪式,其中包括了焚烧符咒、请巫师等活动,但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一种超越这些世俗做法的精神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历史上的两个典故来阐述责任与过错的转嫁。"汤反诸身防六事"中的"汤"指的是商朝时期的君主汤武乙,他曾经因六件事而向天神申辩,说明这些灾难不是他的过失,而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在这首诗中,这一典故被用来暗示某种错误或灾害并非个人所致。"汉移其咎责三公"中的"汉"指的是西汉时期,此处提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三个重要官职(太尉、司空、司寇)被赋予了国家大事的责任,表明错误和过失有时候会被推给那些在高位的人。
整体来看,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古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历史上的典故,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哲理:即如何面对困境与挑战,寻找真正的原因,而非简单地归咎于个人或表面的做法。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抱瓮区区溉旱苗,忍饥终胜似操瓢。
饮尧井水耕尧野,偶作樵歌亦誉尧。
吴中见说亦枯焦,勺水如金汲路遥。
但有清尘无洒道,不能破块止鸣条。
曾立龙墀忝近臣,深知玉座最忧民。
近传奎画蠲租赋,稽首觚棱祝圣人。
作苦三时逸在冬,安知一篑尚亏功。
愁闻地籁吹羊角,不见天瓢滴马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