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秉之还吴

不见倏七年,相见只三月。

不知三月后,又作几时别。

别离苦多会苦少,风雨萧萧竹窗晓。

自笑閒官日日忙,夜短情长谈未了。

我生迂僻寡朋俦,坡云海内一子由。

只今子由又欲去,何以慰我平生愁。

子今去矣我何有,为买湖滨田十亩。

下栽禾黍上木奴,菱芡荷花绕前后。

读书稍暇来朝班,我却归卧湖山间。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鏊所作的《送秉之还吴》。诗中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与对未来的忧虑。首句“不见倏七年,相见只三月。”描绘了长时间的分离与短暂的相聚,突出了别离的痛苦。接着,“不知三月后,又作几时别。”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再次分别的担忧。

“别离苦多会苦少,风雨萧萧竹窗晓。”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凄凉氛围,风雨声中,竹窗前的清晨更添了几分孤独与哀愁。诗人自嘲自己身为闲官,日常忙碌,夜晚短暂的时间却能与朋友畅谈至深夜,体现了友情的珍贵。

“我生迂僻寡朋俦,坡云海内一子由。”这里引用了苏轼的话,表达了自己性格孤僻,朋友稀少,而苏轼(子由)则是他难得的知己。接下来,“只今子由又欲去,何以慰我平生愁。”则直接表达了对好友即将离去的忧愁,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最后,“子今去矣我何有,为买湖滨田十亩。下栽禾黍上木奴,菱芡荷花绕前后。”诗人设想了友人离去后的场景,决定在湖边购买田地,种植庄稼和果树,周围环绕着菱角、芡实和荷花,以此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读书稍暇来朝班,我却归卧湖山间。”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在空闲之时前来相聚,而他自己则选择在山水之间安逸地度过余生,体现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离别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憧憬。

收录诗词(859)

王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字:济之
  • 号:守溪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50—1524

相关古诗词

对月有怀秉之

当时月出东海头,我居燕南子苏州。

燕吴万里同见月,两人不见心悠悠。

岂知今宵月如旧,照我两人同举酒。

今照两人喜,昔照两人悲。

临风举酒还问月,悲喜唯应有月知。

月明三五圆又缺,遂使人间有离别。

碣石南头震泽西,两地愁心还望月。

欲知乃兄别后何所为,月下杯酒长独持。

形式: 古风

吴禹畴副使使便还吴江觐省

重明瞻丽正,弘治建初元。

圣作群方睹,星流使节奔。

费蒙颁道里,便喜过家门。

书日方三接,寒暄岂一言。

趋庭尝独立,加饭为平反。

王事真无暇,亲恩亦未谖。

银鱼羞笠泽,彩鹢动湘沅。

石建裙方涤,王延被未温。

法冠惊豸立,官诰讶鸾鶱。

乡里恩光满,人生乐事繁。

莼香莫留恋,厩吏候行轩。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陈给事玉汝羞鳖见邀雨不克赴以鳖见馈作诗谢之

虚负诗人折简招,满城风雨晚萧萧。

眼前世事犹难料,巷口人家且不遥。

鼎谢缪公仍馈肉,蟹怜毕卓独持螯。

雨晴明日还相过,磊块胸中要一浇。

形式: 七言律诗

兰竹

猗兰漠漠幽人操,修竹娟娟君子心。

空谷日斜人不到,可怜荆棘漫同林。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