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成鹫所作,名为《送铁城诸子还邑寄题曹调仲读书堂》。诗中充满了对知识与学问的深沉思考,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首联“谩从尘籍问三馀,试听山僧说太初”,以“三馀”(指冬夜、夏阴、雨日这三种时间,古人认为是读书的好时机)和“太初”(宇宙混沌之初)为引子,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宇宙起源的哲学思考,同时也暗示了对知识追求的渴望。
颔联“仓颉未生先有字,庖羲才画已无书”,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和伏羲画八卦的故事,巧妙地将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文字、符号的诞生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与文明的探讨。
颈联“江城习静门长闭,海日当空室自虚”,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江城的静谧与海日的辉煌形成对比,暗示了在知识的海洋中,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外界的广阔相映成趣,强调了个人内心的修养与追求的重要性。
尾联“归去致声曹处士,高秋迟我子云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铁城诸子的深情厚谊,希望他们归来时能分享彼此的学识与经历,共同探讨更高深的学问,预示着友谊与学术交流的延续。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知识、时间、宇宙以及友情的独到见解,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学问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社会人文关怀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