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汉柏图歌

我为莫生歌此柏,此柏影忽落我窗。

郁然合抱四十尺,六六峰势来崆㟅。

磊柯节目外臃肿,峻极元气中敦庞。

雷火劈痕剩突怒,风雨时吼于空腔。

三株一先神物化,万古对语洪涛撞。

云自元封太初际,受爵曾驭云摐摐。

三呼之声与应和,万灵环揖气为降。

生年不知自何代,由周上溯于殷邦。

于成于宣奠河洛,小共大共受骏厖。

青龙苍光傥及见,其神夜或来幡幢。

岳生还为岳藩卫,森然导从千矛鏦。

我望伊川?泉水,石淙未得寻漎漎。

二室遗闻访金石,万牛力那一笔扛。

参摹混元叩天咫,滂澜浩浩吞涛江。

目移神骇不敢睨,真到天阙凌石矼。

嵩阳居士果何在,俄有青鸟飞来双。

形式: 古风 押[江]韵

鉴赏

这首诗是翁方刚以《嵩山汉柏图》为灵感创作的,描绘了一棵古老的柏树。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柏树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有生命般。四十尺的树干,六出的峰势,显示出其雄浑壮观;雷电劈过的痕迹,风雨中的吼声,增添了神秘感。柏树被赋予神话色彩,似乎曾是神物,历经岁月沉淀,见证了历史变迁。

诗人追溯其历史,从周朝直至殷商,甚至与天地元气、洪涛对话,象征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柏树与青龙、岳神等神话元素相联系,守护着山川,引领着千军万马。诗人未能亲临伊川泉水,却心向往之,寻找历史遗迹,感叹其壮丽景象难以用笔墨形容。

最后,诗人询问嵩阳居士的去向,而青鸟的出现则增添了神秘和诗意。整首诗通过咏史抒怀,展现了对古老汉柏的敬仰和对自然与历史的深深敬畏之情。

收录诗词(41)

翁方刚(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栖霞道中示蕴山

从我负书非曰归,诗情先逐晓云飞。

重阳细雨迟黄菊,六代精蓝冷翠微。

远眺合教青眼共,深谈喜未素心违。

洞天且莫题名姓,苔藓濛濛恐湿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宣城北楼歌寄蕴山

谢公高斋登望处,千年远岫开秋曙。

碧海青天纳一窗,镜里云光飞不去。

锦袍仙人万古愁,对酒酣歌即此楼。

尚有淋漓醉草在,化作古柏腾蛟虬。

怀谢亭边郁奇思,对结枇杷轩晚翠。

澄江谁写垒嶂图,北望犹传二楼志。

蓉江小谢今代才,登楼纵目重徘徊。

宛溪响答帘前合,柏枧岚阴槛外回。

尔家故事留蓬莱,沈约范云安在哉。

长风吹雨洗绿苔,坐呼窗月流金杯。

精灵呼吸傥可接,为我招揖青莲来。

形式: 古风

四库全书第一部缮录告成正月廿一日奉贮于文渊阁臣以校理与观陈设敬歌以纪

《四库》四部编摩新,十年秘帙承丝纶。

特开高阁仿天一,文渊文源溯与津。

仲春上日御经幄,赐茗阁下优儒臣。

文华主敬相次北,方池汇鉴渊写神。

岧岧阁影矗云汉,万椟栉比罗青旻。

去冬缮书初报蒇,雪晴春仲前一旬。

铜乌风定下照水,金戺日丽无纤尘。

帘卷栏回静如镜,签排帛拭光流银。

琅函镌目贮之椟,册以椟计参差匀。

三万六千括象数,二十八舍环星辰。

内以经部外子史,经纬表里齐衡钧。

芸香宝气近帝座,四壁彝训敷言申。

义文字画即河洛,范畴锡福于下民。

线装黄袱珍重捧,字字伦叙纲纪陈。

鱼鲁常教忆扫叶,典谟岂止思书绅。

臣自去冬忝再入,屈指癸岁交庚辛。

阁旁小松昔新植,已复茂绿承温仁。

冉冉红云傍檐宿,??好鸟来喧晨。

但给扫除亦荣幸,何况登阁绸书人。

徘徊直房过亭午,红墙柳拂波粼粼。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刘松年风雨归舟图

暗门风雨作团扇,淡色江山开半面。

思翁一见认范宽,不敢评量同画院。

院师突过张都尉,绍熙格比淳熙变。

清波门外赐金来,妹子杨家字题遍。

此帧依然团扇法,四山雨急攒飞箭。

千帆叠鼓涧殷雷,一道金蛇江划电。

高峰壁立湿空青,对影濛濛烟一片。

舟人咫尺盼渔村,尽力篙撑潎波漩。

昏黑之间竽籁听,精灵恍惚蛟鼍战。

迷茫竹树家何处,蓑笠柴荆忆如见。

得非寓意写湖山,未解归杭作归汴。

秋山行旅题申戌,四秋前已归程羡。

院中名噪四十年,粉侯弟子工能谏。

小楷鳞纹墨晕閒,耿耿元精穿素练。

补入杭入院画录,墨池半晌云涛眩。

漫认蕉林小印章,试摸嘉定双丝绢。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