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不寐》由明代诗人周应辰所作,表达了诗人深夜难眠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句“上天有息机,无宁念劳人”描绘了宇宙的静谧与人间的劳苦,形成鲜明对比,引出对劳苦之人的关怀。接着,“是人而成寐,何间贱与贫”进一步强调了对贫贱之人的同情,不论地位高低,都值得被关注和理解。
“尝与少者随,倍与愚者亲”表明诗人愿意接近年轻人和愚钝之人,可能是因为他们更需要引导和帮助。而“我亦人中宿,终夜开双轮”则暗示诗人自己也如同昼夜不息的车轮,不断地思考和行动。
“良由血海枯,重以思路频”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疲惫和思绪的纷扰。“思深如调饥,思苦如卧薪”将深思比喻为饥饿的调养,痛苦的思考比作卧薪尝胆,形象地表现了思考的艰难和深入。
“辗侧不自持,祇嗟天不仁”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困境的无奈和对命运不公的感慨。“忆昔强盛时,苦受文字因”回忆过去,反思自己因文字而遭受的苦难。“策以揣摩久,书因痛哭新”说明诗人经历了长时间的思考和创作,甚至在创作过程中流下了痛苦的泪水。
“而犹晚兴偏,病亦爱吟呻”描述了诗人即使在病痛中,仍热爱诗歌创作,体现了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语惊疑掷命,律细欲吟尘”则展现了诗人语言的犀利和对诗歌形式的精细追求。“床头守诗祟,户外明鬼燐”描绘了诗人夜晚守护着诗歌,仿佛与鬼神对话的情景。
最后,“持往问希夷,言下巳成陈”表达了诗人向道家哲学寻求解脱的愿望,但发现这些道理早已为人所熟知。“为示灭字方,永充无怀民”则可能是诗人希望通过诗歌传达某种超越世俗的智慧,成为永远的无怀之人,即超脱世俗、心灵纯净的人。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也有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对道家哲学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