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大峨

烟霞沉痼不须医,此去真同汗漫期。

曾款上清临大面,仍从太白问峨眉。

山中缘法如今熟,世上功名自古痴。

剩作画图归挂壁,他年犹欲卧游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烟霞的沉迷无需治疗,这次旅程就像漫无边际的期待。
我曾拜访过上清仙境,俯瞰过壮丽的山川,还向太白星询问过峨眉山的秘密。
在山中的修行已经变得熟悉,世间的功名自古以来就让人痴迷。
剩下的岁月,只想把这美景绘成画挂在墙上,将来还能在梦中再次游历。

注释

烟霞:指自然景色中的云雾霞光,常用来象征隐逸或仙境。
汗漫期:形容漫无目的、无尽的旅程。
上清:道教中的仙界,象征高远的仙境。
峨眉:四川名山,与道教和佛教文化有关。
缘法:佛教用语,指缘分和佛法,这里指修行的缘分。
功名:指世俗的名声和地位。
画图:绘画作品,也可指心中的景象。
卧游:躺在床上也能想象或回忆旅行,比喻内心的游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初入大峨》,描绘了诗人深入峨眉山中的经历和感悟。首句“烟霞沉痼不须医”,以烟霞比喻隐逸的生活,表达诗人对自然山水的深深热爱,认为这种生活状态无需外界治疗,已经根深蒂固。次句“此去真同汗漫期”则写出诗人此次行程的漫无边际,如同远行探险。

“曾款上清临大面”一句,诗人提到自己曾拜访过道教圣地,面对峨眉山的壮丽景色,显得谦逊而敬畏。接着,“仍从太白问峨眉”引用李白的典故,暗示自己此行也是在向峨眉山的仙人寻求智慧和启示。

“山中缘法如今熟”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熟悉与喜爱,他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然而,“世上功名自古痴”又揭示出诗人对世俗功名的看法,认为世人对此过于痴迷,与山中淡泊宁静的生活形成对比。

最后两句“剩作画图归挂壁,他年犹欲卧游之”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这次的经历化为画图,挂在墙上供日后回味,甚至想象着有一天能再次通过画中的景象进行精神上的游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游历峨眉山的过程,展现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对功名的淡泊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深深眷恋。

收录诗词(2044)

范成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 字:致能
  • 号:称石湖居士
  • 籍贯: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126-1193

相关古诗词

初入巫峡

钻火巴东岸,摐金峡口船。

束江崖欲合,漱石水多漩。

卓午三竿日,中间一罅天。

伟哉神禹迹,疏凿此山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初冬

节令坚冰始,民风古意淳。

星行穷少皞,正岁述咸秦。

俗礼嫌端拜,头风强裹巾。

红泥炉畔酒,从此卜亲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咏古十六首(其四)

长剑寄宝匣,往往夜鸣吼。

芒针补弊履,虽贱不为丑。

藏器贵有施,斯人自吾偶。

汲汲出疆贽,皇皇丧家狗。

无愧三宿行,未多沮溺耦。

营丘执羔客,乃是射钩手。

解缚履文陛,低颜亦含垢。

鲁堂品藻中,茂实帝王后。

君子当际会,所学问行否。

南阳三顾日,不羡商岩叟。

相期等钓璜,兹为兆熊后。

宿将轻少年,前席亦何有。

恢恢王景略,落落秦关右。

周旋二十年,初心了无负。

何必逐桓温,联翩东南走。

松柏傥莫依,嵩岱皆培塿。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初归石湖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限鸣蜩翠扫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