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分宁主簿罗宏材秩满入京

要知诗客参江西,政似禅客参曹溪。

不到南华与脩水,于何传法更传衣。

吾家亲党子罗子,只今四海习凿齿。

花红玉白几百篇,塞破锦囊脱无底。

三年簿领脩水涯,夜半亲传双井芽。

定知诵向百僚上,不道长江与落霞。

形式: 古风

翻译

要知道诗人游历江西,就像禅僧参访曹溪禅寺。
若未到南华山和脩水,何处能传承佛法衣钵呢?
我家亲戚中有位罗姓子,如今他名声远扬如习凿齿般广博。
他创作了无数诗篇,如同繁花美玉,装满锦囊,多得无法计算。
在脩水边任职多年,夜晚还亲受双井茶的秘传。
他的诗作定会流传给百官,无人知晓它们比长江落霞更美。

注释

诗客:指诗人。
江西:地名,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泛指南方地区。
禅客:修习禅宗的僧人。
曹溪:位于广东,为禅宗六祖慧能说法之地。
南华:指南华山,佛教名山。
脩水:地名,在江西,此处指诗人的活动地点。
亲党:亲戚或亲近的人。
子罗子: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僚。
习凿齿:东晋史学家,以才学著称。
花红玉白:形容诗文之美。
锦囊:古代文人常用来收藏诗文的袋子。
簿领:官府文书,这里指公务。
双井芽:可能指双井茶,一种名茶。
诵向:朗诵给他人听。
百僚:众官员。
长江与落霞:自然景象,象征壮丽景色。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名为《送分宁主簿罗宏材秩满入京》。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以及对其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

“要知诗客参江西,政似禅客参曹溪。” 这两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诗中的主人公比作游历四方的行者,以及参拜名山大川的僧人,表达了对其才华和修养的赞赏。

“不到南华与脩水,于何传法更传衣。” 这两句则是说到了一个地方,如果不是像南华(指道教圣地华山)那样的仙境,或是像脩水(可能指某个清澈的河流)那样清净的地方,又怎么能够传承正统的教义和衣钵呢?这里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高洁品行的期待。

“吾家亲党子罗子,只今四海习凿齿。” 这两句提到诗人的家族与被送别的人有渊源,而且后者如今遍布在四海之中,形象地比喻为习练武艺,以此来形容其影响力和才华的广泛传播。

“花红玉白几百篇,塞破锦囊脱无底。” 这两句通过对比鲜艳的花朵与洁白的玉石,并以多达数百篇的文章比喻友人文采飞扬、才思泉涌,连用了“塞”和“破”的动作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文学成就的赞赏,以及其作品如同无底囊包一样丰富且深不可测。

“三年簿领脩水涯,夜半亲传双井芽。” 这两句描述了诗人与被送别者之间长达三年的交往,还有在深夜亲自传授知识的场景。这里的“双井芽”可能是某种特定的书籍或知识,比喻为珍贵的智慧之源。

“定知诵向百僚上,不道长江与落霞。”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希望其在京城的仕途中能够顺利升迁,得到众多官员的认可,而不是仅限于长江和落霞这样的自然美景。这里通过“不道”一词,强调了诗人对友人政治生涯的关注和期待。

总体来说,这首诗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精巧的比喻,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才能。

收录诗词(4294)

杨万里(宋)

成就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经历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字:廷秀
  • 号:诚斋
  •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 生卒年: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相关古诗词

送王子林节推之官融水

桂岭梅花欲争发,融水幕宾来访别。

可怜疋马犯霜风,吟遍梅花更吟雪。

我如病蚕已三眠,作茧不就黏壁乾。

君如云表秋健鹘,政好抟扶整羽翰。

中书落笔看给札,归时过我聊投辖。

形式: 古风

送王子林节推归融州

吾州佳士子王子,深入黄茅作从事。

捧檄还家侍老亲,端能过我诵近文。

问渠鹗表几张纸,笑道孤寒那得此。

老夫已把钓月竿,安能为子插羽翰。

似闻融水新二天,外台使星俱好贤。

愿子西去早著鞭,归来荐墨满袖犹未乾。

形式: 古风

送王长文赴上庠

吾乡前辈王南宾,读书万卷笔有神。

屡登天府献和璞,玉工过眼珉夺真。

祇今有孙又奇绝,踏雪携书诣金阙。

玉皇书院璧水中,赐子半窗桃玉虫。

端能健笔追乃祖,斗薮寸心写千古。

广寒掇取第一枝,早为双亲开两眉。

形式: 古风

送王监簿民瞻南归

潮头打云云不留,月波泼窗窗欲流。

夜寒报晴岂待晓,天公端为卢溪老。

卢溪在山不知年,卢溪出山即日还。

黄纸苦催得高卧,青霞成癖谁能那。

诏谓先生式国人,掉头已复烟林深。

路旁莫作两疏看,老儒不用橐中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