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泊渔家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头戴白色纶巾,发丝如丝般柔顺,静静地坐在枫树根下的钓石上。
村中的妇女在桑树林中采摘桑叶,孩子们则在沙市买回蓑衣归来。
雨后湖面莼菜随水流滑动,春天过后鲈鱼肥美,正适合垂钓。
我整日在西塞山前做客,隔着湖水,心中充满对那份宁静生活的羡慕。

注释

白纶巾:古代文人常戴的白色头巾。
发如丝:形容头发细长、柔软。
静倚:安静地依靠。
钓矶:钓鱼的岩石。
中妇:成年妇女。
桑村:种有桑树的村庄,暗示养蚕业。
挑叶去:去采摘桑叶。
小儿:儿童。
蓑:蓑衣,防雨用具。
雨来:指下雨的时候。
莼菜: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
流船滑:形容船在水中顺流而下。
鲈鱼坠钓肥:鲈鱼肥美,适合垂钓。
西塞山:地名,可能象征隐居或美景之地。
终日客:整日的游客或寓居者。
隔波:隔着湖水。
相羡:羡慕。
尽依依:深深依恋,向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渔夫生活图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雨后的春日景象。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这两句描写渔人在树荫下安静地垂钓,头上戴着的白色头巾随风轻轻飘动,如同细丝。这里不仅展现了渔人的悠闲生活,也隐含着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这两句则转换了场景,描绘了农家妇女和小孩的日常活动。妇女在桑园里挑选桑叶,而孩子们则在沙滩上买卖用来制作草鞋的蓑草。这一幕生动地展示了乡间生活的自给自足。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这两句诗写出了雨后的景象,莼菜随水漂流,而船只在这样的天气中行驶变得更加平滑。同时,春季过后,鲈鱼体型更加丰满,垂钓时更容易被钩住。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也反映了渔夫生活的季节变化。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最后的两句则描绘了一群游客在西塞山前的景象,他们整天徜徉于此,隔着水波彼此羡慕。这一幕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赞美。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赏,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感悟。

收录诗词(427)

皮日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 字:袭美
  • 生卒年:867

相关古诗词

访寂上人不遇

何处寻云暂废禅,客来还寄草堂眠。

桂寒自落翻经案,石冷空消洗钵泉。

炉里尚飘残玉篆,龛中仍锁小金仙。

须将二百签回去,得得支公恐隔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过云居院玄福上人旧居

重到云居独悄然,隔窗窥影尚疑禅。

不逢野老来听法,犹见邻僧为引泉。

龛上已生新石耳,壁间空带旧茶烟。

南宗弟子时时到,泣把山花奠几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初冬偶作寄南阳润卿

寓居无事入清冬,虽设樽罍酒半空。

白菊为霜翻带紫,苍苔因雨却成红。

迎潮预遣收鱼笱,防雪先教盖鹤笼。

唯待支硎最寒夜,共君披氅访林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初冬章上人院

寒到无妨睡,僧吟不废禅。

尚关经病鹤,犹滤欲枯泉。

静案贝多纸,闲炉波律烟。

清谭两三句,相向自翛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