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夜泊

满地月明淮水流,帝城南畔大航头。

凿山曾费前人力,逐利今宜过客舟。

六朝旧事消磨尽,四海安生割据休。

玉树哀音已亡国,更无人在隔江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秦淮夜泊》由明代诗人史鉴所作,描绘了秦淮河夜晚的景色与历史的沧桑感。

首句“满地月明淮水流”,以月光洒满大地,淮水缓缓流淌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接着,“帝城南畔大航头”一句,点明地点,将读者引入历史的长河中,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帝王都城的余晖。

“凿山曾费前人力,逐利今宜过客舟。”这两句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对过去劳动人民辛勤付出的敬仰,以及对当下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交通发展的肯定。其中,“凿山”与“过客舟”形成鲜明的时空转换,既展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也暗示了社会变迁的必然性。

“六朝旧事消磨尽,四海安生割据休。”此句承上启下,将视角拉至历史的长河,指出六朝繁华已逝,四海统一的局面取代了过去的割据状态。这里的“旧事消磨尽”不仅指历史的变迁,也暗含着对过往辉煌不再的感慨。

最后,“玉树哀音已亡国,更无人在隔江讴。”以“玉树哀音”象征国家的衰败,与开头的月明淮水形成呼应,表达了对国家兴衰无常的深沉思考。同时,“更无人在隔江讴”则暗示了后世对这段历史的遗忘,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通过对秦淮河夜晚景色的描绘,结合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变迁的独特感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收录诗词(585)

史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字:明古
  • 号:西村
  • 籍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
  • 生卒年:1434—1496

相关古诗词

与金仲和饮别和沈启南韵

寻医兼作送春行,又遇离人问去程。

深夜欲眠还起坐,老年为别最关情。

楚云将暝吴乡杳,蜀雪初消汉水生。

北望中原应不远,可能从此驻行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西郭

幽居西郭且婆娑,古屋年深老薜萝。

门对寒塘秋色早,城平斜日晚阴多。

施林罝兔时丁祭,教子明经世甲科。

除目一来须强起,野花啼鸟奈君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闻汝行敏之京不及往饯赋此以送

偶接家书喜复惊,故人今作上都行。

吴山浙水非吾土,蓟树燕云费客程。

投老每伤千里别,向风难致一杯情。

铨衡今是王司马,应念头颅白渐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寄刘有隆

穷居久与故人违,始觉平生事尽非。

两地风波惊乍息,十年鸿雁惜分飞。

花秾野寺山行远,草绿闲门巷出稀。

令子能来慰愁寂,可堪临水送将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