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薝卜》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以薝卜(即曼陀罗花)为题,借花喻人,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与精神境界的追求。
首句“名花何必问曼陀”开篇点题,以曼陀罗花作为名贵之花的象征,暗示其非凡的品质和价值,同时也提出疑问,是否真的需要追问其名号,强调了花本身的内在美和价值。接着“鼻观参来满素珂”一句,运用嗅觉和视觉的双重描绘,将曼陀罗花的香气与洁白的花朵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仿佛能闻到花香,看到满树素白的花朵,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六出飞英回玉女,半林澹月映维摩”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薝卜花在月光下的美丽景象。六出飞英比喻花瓣如雪花般轻盈飘逸,玉女则形容花的纯洁与优雅;半林澹月映维摩,则是将薝卜花与月光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意境,维摩则借佛教中的高僧形象,暗示薝卜花的高洁与超凡脱俗。
“色香空际真无着,妙果拈来似尚多”两句深化主题,通过“色香空际”表达薝卜花的色与香超越了物质世界,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纯净与空灵;“妙果拈来似尚多”则暗示了薝卜花所蕴含的智慧与美好,如同佛家的妙果,虽已摘取,但其深远的意义与价值依然丰富。
最后,“却忆鹿园移植久,一枝长许伴优婆”两句,诗人回忆起在鹿园(可能指寺庙或园林)种植薝卜已久,如今一枝薝卜花能够陪伴优婆(佛教中的修行者),表达了诗人对薝卜花长久陪伴与精神寄托的感慨,以及对高洁品格与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薝卜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之美,更寓意了诗人对高尚人格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追求,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