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菊

我观高士传,如对菊花黄。

九日闲居惯,三秋古意长。

晚香酬雨露,傲骨斗风霜。

甲子义熙后,萧条松径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对菊》由明代诗人施元征所作,通过对菊花的描绘,展现了高士的品格与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句“我观高士传,如对菊花黄”,开篇即以“高士传”引出主题,将读者引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仿佛在观赏高洁之士的传记时,眼前便浮现出一片金黄色的菊花。菊花在此不仅是自然界的美丽象征,更是高洁、坚韧品质的化身。

“九日闲居惯,三秋古意长”,点明了时间背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一个适合闲居赏菊的日子。诗人习惯于在这样的季节里静享自然之美,感受深秋的古朴韵味。这里的“三秋”不仅指秋季的三个月,更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意味,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墨客的雅集和对自然的深情厚谊。

“晚香酬雨露,傲骨斗风霜”,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菊花的特质。菊花在秋末冬初绽放,其晚香不仅是对雨水滋养的回报,也是对严寒风霜的挑战。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菊花以人格化的“傲骨”,展现出其不畏艰难、独立自尊的精神风貌。

“甲子义熙后,萧条松径荒”,结尾两句通过时间的推移,描绘了一幅随着时间流逝,菊花逐渐凋零,周围环境变得萧条的画面。然而,这种萧条并非哀伤,而是对菊花生命历程的自然描绘,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循环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菊花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以及对高士品格的向往与追求。菊花作为诗中的核心意象,不仅承载了自然的美,更寄托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颂扬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收录诗词(3)

施元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之普回乡二首(其一)

静重元公暂养高,泉亭何必学劳劳。

一天国老希梁栋,五邑门生遍李桃。

立起百年河内泽,来梳八月广陵涛。

阳春无不通民隐,卧辙讴歌满乐郊。

形式: 七言律诗

送之普回乡二首(其二)

三公出入本康侯,不必台星任去留。

化雨甘棠原有颂,春晖寸草未能酬。

昆源本铎欣重振,腐史金华庆再修。

竹马儿童徒解事,彩云天远更含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竹炉三首(其一)

唐相何劳递惠泉,携来随处可茶煎。

三湘漫卷瓷瓶里,一窍初分太极前。

吟苦诗瓢和月饮,梦醒书榻带云眠。

何当再读灵仙赋,千古清风道味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竹炉三首(其二)

一片龙团一勺泉,石分新火趁炉煎。

绿云擘破先春后,玉杵敲残午夜前。

仙液尝来欲飞越,寒涛听处不成眠。

这回唤醒闲风月,可卜归田乐事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