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睢阳庙

禄山陷两京,唐室势如沸。

玄元庙一哭,义声震天地。

誓死守孤城,非云事必济。

自覆潼关师,乘舆久奔避。

贼议图江淮,凭兹一旅制。

不然鼓而南,谁断其右臂?

惜乎四百战,食尽终颠踬。

城陷逾三日,援师镐始至。

杀贼虽无成,藉以卫神器。

从此朔方兵,收京功乃遂。

赫赫精忠祠,允宜祀百世。

黄巾遍郊坰,明季遭倾毁。

吕侯还旧观,匪曰穷奇丽。

偶客梁宋间,抠衣拜阶戺。

冕旒坐中央,左右南雷侍。

动我忠义心,一消疲苶气。

剔藓读残碑,岘山同堕泪。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谒睢阳庙》由清代诗人王摅所作,通过描绘安史之乱时期的历史事件,尤其是睢阳保卫战的壮烈场景,表达了对忠勇将士的敬仰之情。

首句“禄山陷两京,唐室势如沸”,开篇即点明了安禄山叛乱导致唐朝局势动荡不安的背景。接着,“玄元庙一哭,义声震天地”一句,借玄宗皇帝在玄元庙哭泣的场景,展现了士气高昂、正义之声响彻天地的氛围。诗人通过“誓死守孤城,非云事必济”强调了睢阳守军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自覆潼关师,乘舆久奔避”描述了潼关失守后,唐室君主被迫逃亡的狼狈情景。“贼议图江淮,凭兹一旅制”则揭示了叛军计划进一步南下,意图控制江淮地区,而睢阳守军的抵抗成为了阻止这一计划的关键力量。“惜乎四百战,食尽终颠踬”感叹了睢阳保卫战的激烈与艰苦,最终因粮食耗尽而失败。

“城陷逾三日,援师镐始至”描绘了城破之后,救援部队才姗姗来迟的无奈现实。“杀贼虽无成,藉以卫神器”赞扬了睢阳守军虽未能彻底击溃叛军,但成功保护了帝室安全的英勇行为。

“从此朔方兵,收京功乃遂”预示了在睢阳保卫战后,朔方军得以收复长安的胜利。“赫赫精忠祠,允宜祀百世”表达了对睢阳守军忠诚与勇敢精神的崇高敬意,希望他们的事迹能够被永远铭记。

最后,“黄巾遍郊坰,明季遭倾毁。吕侯还旧观,匪曰穷奇丽”通过对比明朝末年庙宇的荒废与清朝时期庙宇的修复,强调了历史的变迁与重建的重要性。“偶客梁宋间,抠衣拜阶戺。冕旒坐中央,左右南雷侍”描绘了诗人自己访问睢阳庙的情景,以及庙内庄严的仪式,表达了对忠臣烈士的深切缅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再现了历史事件的悲壮与英勇,也体现了对忠贞不渝精神的颂扬,以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传承。

收录诗词(9)

王摅(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谒伍相国祠

萧条古堞树栖乌,载拜祠门落日孤。

报父有心终覆楚,杀身无计可存吴。

英雄忠孝留天壤,山水苍凉失霸图。

回首荒台麋鹿地,属镂遗恨满姑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喜吴弘人闻夏南还

相逢只道此生休,解网归来话昔游。

幸免无家投朔漠,那堪有弟作累囚。

云山渐慰思乡梦,风雪仍含出塞愁。

不觉喜深悲转集,潺湲双泪为君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重阳前一日登镇海楼

无端来作五羊游,节近登高上此楼。

海气溟蒙山绕郭,天风浩荡客悲秋。

飘逢且喜云生屐,簪菊应羞雪满头。

乡国茫茫何处是,珠江一片夕阳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钱王祠

钱塘亦是兴龙地,王气依然据上游。

铁箭旧传唐岁月,玺书曾拜宋春秋。

江潮出没三千里,风雨凄凉十四州。

剩有湖山供庙貌,坐看锦绣欲生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