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都梁山中见杜舆秀才,求学其法,戏赠二首(其二)

君方扫雪收松子,我已开榛得茯苓。

为问何如插杨柳,明年飞絮作浮萍。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青]韵

翻译

你正在扫雪收集松子,我已经挖开榛子找到了茯苓。
我想问问,我们种下的杨柳怎么样了?明年它们飘落的柳絮会成为水面上的浮萍。

注释

君:你。
方:正在。
扫雪:扫除积雪。
收:收集。
松子:松树的种子。
我:我。
已:已经。
开榛:挖掘榛子。
茯苓:一种药用菌。
为问:想问。
何如:怎么样。
插杨柳:种植杨柳。
明年:来年。
飞絮:柳絮飘飞。
作:成为。
浮萍:水上浮萍。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冬日园林景象的诗句,由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所创作。诗中的意境清新,语言简洁而富有意趣。

“君方扫雪收松子”,这里以“君”字指代某位园艺之人,或许是诗人自己在描绘一种情景。在这句中,“扫雪”给人以严寒的感觉,但“收松子”则显示出对自然生命力的关注和期待。松子的收集,通常是为了种植新的松树,这里也暗示了对未来的希望。

“我已开榛得茯苓”,诗人的自述,他已经开始挖掘地下的“茯苓”(一种药用植物)。这两句交织出一幅冬日园林劳作的画面,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界生长周期的观察和尊重。

“为问何如插杨柳”,这里的“为问”表达了一种询问或讨论的语气,似乎是在询问或者商讨如何栽培或欣赏杨柳。杨柳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因此这句诗也预示了对新生和更新的期待。

“明年飞絮作浮萍”,“明年”指的是未来的时间,可能是下一个春季。“飞絮”形容柳絮随风飘扬的景象,而“作浮萍”则用来比喻那些轻盈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这里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展望到了未来春天的美好景致。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热爱,还透露出一种对生命力与季节更迭的哲思。诗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政治或社会的内容,而是更多地保持了一种宁静、自然的情怀。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

二年三蹑过淮舟,款段还逢马少游。

无事不妨长好饮,著书自要见穷愁。

孤松早偃原非病,倦鸟虽还岂是休。

更欲河边几来往,祇今霜雪已蒙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次韵刘景文赠傅羲秀才

幼眇文章宜和寡,峥嵘肝肺亦交难。

未能飞瓦弹清角,肯便投泥戏泼寒。

忽见秋风吹洛水,遥知霜叶满长安。

诗成送与刘夫子,莫遣孙郎帐下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在彭城日,与定国为九日黄楼之会。今复以是日,相遇于宋。凡十五年,忧乐出处,有不可胜言者。而定国学道有得,百念灰冷,而颜益壮,顾予衰病,

菊盏萸囊自古传,长房宁复是臞仙。

应从汉武横汾日,数到刘公戏马年。

对玉山人今老矣,见恒河性故依然。

王郎九日诗千首,今赋黄楼第二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九日次定国韵

朝菌无晦朔,蟪蛄疑春秋。

南柯已一世,我眠未转头。

仙人视吾曹,何异蜂蚁稠。

不知蛮触氏,自有两国忧。

我观去来今,未始一念留。

奔驰竟何得,而起无穷羞。

王郎误涉世,屡献久不酬。

黄金散行乐,清诗出穷愁。

俯仰四十年,始知此生浮。

轩裳陈道路,往往儿童收。

封侯起大第,或是君家驺。

似闻负贩人,中有第一流。

炯然径寸珠,藏此百结裘。

意行无车马,倏忽略九州。

邂逅独见之,天与非人谋。

笑我方醉梦,衣冠戏沐猴。

力尽病骐骥,伎穷老伶优。

北山有云根,寸田自可耰。

会当无何乡,同作逍遥游。

归来城郭是,空有累累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