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残梅依草遣愁尽,细草缘阶满意生。
莫道中年春思少,每逢佳处眼偏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词人在春日游历中所感所思的景象。开篇两句“残梅依草遣愁尽,细草缘阶满意生”表达了诗人对周遭环境的观察与感受。残梅虽已不再繁盛,但依旧附丽于柔软的青草之上,似乎在诉说着春日里难以言说的忧愁。而细小的野草则悄然间沿阶生长,满载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赞叹。
第三句“莫道中年春思少,每逢佳处眼偏明”则透露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季节,人们常认为中年之人对于春天的感受会逐渐减淡,但诗人却在每一个美好的地方发现了新的喜悦,他的眼睛似乎更加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美丽的瞬间。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一种对生活之美的深刻感悟和珍视。诗人在平淡中寻找到了生命的色彩与意义,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词人的艺术功力,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生命和美好事物的独特理解和欣赏。
不详
篱边杨柳似罗敷,袅袅娉娉十五馀。
无赖风光相料理,忽看柯叶可藏乌。
屋头积雨涨春雪,舍北夭桃堆暮霞。
细雨斜风妨病起,窗间把玩数枝花。
樵牧无人记故侯,崎崎林壑水经邱。
道傍若问王承福,应叹人间万事休。
频阳田宅就荒墟,十室居人九室虚。
骠骑将军无甲第,书名竹帛又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