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时草

懿此青青草,迢遥贡泰西。

知时自眠起,应手作昂低。

似菊黄花韡,如棕绿叶萋。

讵惟工揣合,殊不解端倪。

始谓萐蒲诞,今看灵珀齐。

远珍非所宝,异卉亦堪题。

形式: 排律 押[齐]韵

鉴赏

这首诗以“知时草”为题,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通过对一种名为“知时草”的植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与感悟。

首先,诗中提到“懿此青青草”,赞美了这株草的青翠之色,暗示其生命力的旺盛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接着,“迢遥贡泰西”一句,可能暗指这种草在遥远的地方被发现或采集,远渡重洋,到达西方,象征着知识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知时自眠起,应手作昂低。”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知时草随季节变化而生长的状态,它仿佛能感知时间的流转,适时地休眠与生长,展现出一种智慧的生命力。同时,“应手作昂低”也暗示了草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它们能够适应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

“似菊黄花韡,如棕绿叶萋。”这里将知时草与菊花和棕榈树进行类比,通过颜色和形态的相似性,进一步强调了知时草的独特之处。菊花的黄色与棕榈树的绿色,都是自然界中的常见色彩,而知时草则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色彩,成为了自然界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讵惟工揣合,殊不解端倪。”这两句表达了对知时草复杂而又微妙特性的赞叹。它不仅在形态上与菊花和棕榈树相像,更在内在的生长规律上展现出一种难以捉摸的智慧。这种智慧既体现在它对季节的敏感反应上,也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中。

“始谓萐蒲诞,今看灵珀齐。”这两句可能是在对比知时草与其他植物的不同之处,指出它虽然看似平凡,却拥有着不凡的特质,如同灵珀(一种宝石)一样珍贵。这里通过比喻,强调了知时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最后,“远珍非所宝,异卉亦堪题。”这两句表达了对知时草的客观评价。虽然它可能不是最珍贵的植物,但在诗人眼中,它同样值得被记录和赞颂。这里的“异卉”指的是与众不同的植物,强调了知时草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知时草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智慧与美丽,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比喻,弘历成功地将知时草的形象与深层寓意融合在一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收录诗词(16536)

弘历(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高克恭青山半晴雨长卷歌

我曾轻舟直剪钱江水,因之越山秀色看迤逦。

会稽茂林脩竹果无双,怀哉若耶溪畔云门寺。

杜翁青鞋布袜真清豪,史公历穷五岳为雄遨。

要当读书破万卷,此风千载之下何寥寥。

尚书落笔不可当,吏隐喜得居钱塘。

酒壶诗册日左右,大块变态呈方方。

朝云黯淡入窗户,暮雨淅洒过河梁。

雨晴云散远山出,忽看鸦背翻斜阳。

隔岸师法参无尽,云林识语存其详。

模糊二米此颇变,亦如富春浓冶,略殊烟雨之潇湘。

诸公手眼各出长,前后倡和多佳章。

江山本是旧游历,对之顿忘孰幻常。

形式: 古风

泛月

秋月无不宜,最宜中秋月。

乃多值塞上,林隙延蟾窟。

今秋御园度,时节不可忽。

生魄光欲流,澄池波更活。

试泛木兰舟,真在水精阙。

岸虫声正繁,盆桂香偏馞。

广寒乍飞来,倚吟逸兴勃。

形式: 古风

秋日漪澜堂

雁塔凌青汉,鸾堂枕碧涛。

色声归静域,草木尽仙曹。

练影窗前饮,虹光堤外韬。

微风看太液,真觉九秋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闻苏州得雨志慰

江浙春收今岁佳,米价平为近年少。

因思无灾而截漕,去岁特行法良好。

继闻夏杪颇待泽,南望心忧惄如?。

优沾晚稻可卜收,此音真吉因纾抱。

下河溃涝灾已成,一江之隔何龙昴。

孰非吾民忍异视,所幸救半事易了。

飘摇风雨孑遗黎,安能比户歌温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