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奥屯都事秋怀

灵河七夕巧云稠,坠露声清夜得秋。

月冷桂花飘左界,山寒荔子落东瓯。

人怜纨缟裁衣袂,谁借蒲葵剪扇头?

竹影近窗砧杵急,梦随南客问行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灵河之上七夕夜繁星密布,露珠轻落声清,秋意渐浓。
月光如霜,桂花飘香在夜晚的边界,山风寒冷,荔枝从东瓯落下。
人们怜惜洁白的丝绸做衣裳,又有谁能借来蒲葵叶剪裁扇面?
竹影摇曳映照窗户,捣衣声急促,梦境中我随南方旅客询问前行的船只。

注释

灵河:神话中的银河。
七夕:农历七月七日,又称乞巧节,传说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稠:密集。
坠露:落下的露珠。
秋:秋季。
左界:边缘,边界。
东瓯:古代地名,今浙江东部沿海地区。
纨缟:精细的丝织品,代指华丽的衣物。
裁衣袂:裁剪衣服的袖子。
蒲葵: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大而硬,可用来做扇子。
剪扇头:剪裁扇子的边缘。
砧杵:捣衣石和棒槌,古时妇女用来捣洗衣物。
急:快速,急促。
南客:来自南方的客人。
行舟:行驶的船只。

鉴赏

这首元代马祖常的《奉和奥屯都事秋怀》描绘了七夕时节的景象,以灵河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秋季的特色。"灵河七夕巧云稠"一句,通过繁密的巧云,暗示了牛郎织女相会的浪漫情境。"坠露声清夜得秋",清冷的露珠滴落声,增添了夜晚的寂静与秋意。

接下来的两句"月冷桂花飘左界,山寒荔子落东瓯",通过描绘桂花飘香和荔子落地的场景,展现了季节的转换,以及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左界"和"东瓯"都是地理名词,暗寓诗人对友人的牵挂。

"人怜纨缟裁衣袂,谁借蒲葵剪扇头",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的关怀,纨缟裁衣,蒲葵制扇,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寄托着深深的亲情和友情。最后一句"竹影近窗砧杵急,梦随南客问行舟",以砧声和梦中询问行舟,进一步渲染了思乡之情,以及对远方友人的关切。

整首诗以七夕为引,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情感深沉而富有诗意。

收录诗词(258)

马祖常(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回族著名诗人。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延佑二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元仁宗时,铁木迭儿为丞相,专权用事,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贬黜。自元英宗硕德八剌朝至元顺帝朝,历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为文法先秦两汉,宏瞻而精核,富丽而新奇,内容多制诏、碑志等类作品,诗作圆密清丽,除应酬之作外,亦有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

  • 字:伯庸
  • 籍贯:元代色目
  • 生卒年:1279~1338

相关古诗词

追和许浑游溪夜回韵

溪水连云过竹间,溪声云影半潺潺。

鹤来近屋童看熟,鹭下长松客对閒。

直待月痕侵石坞,还期烟色认柴关。

人生岂独官为贵,好向君王乞越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送董仁甫之西台幕

西南万里地,诏属大行台。

秦树浮天去,巴江带雪来。

山河无用险,邦国正须才。

台幕风流美,书签想尽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寄舒真人

金阙来华盖,琳坛集羽衣。

石因钟乳腻,松为茯苓肥。

剂墨香翻杵,修琴玉布徽。

天低临象纬,日近逼光辉。

竹里开长径,池边蔽小扉。

红迷霞绮错,绿涨水环围。

仙杏葩凝赤,蟠桃萼剪绯。

龙来还独宿,鹤去更知归。

割蜜蜂先避,衔书凤自飞。

祠雷陈古磬,符鬼掣灵旂。

丹井泉偏冽,铜盘露未晞。

俗人那得识,诗客尽相依。

伊我逢休浣,从兹咏浴沂。

凭师消鄙吝,犹可采山薇。

形式: 排律 押[微]韵

送华山隐之宗阳宫

江阁鱼龙近,山房雾雨多。

地清天不暑,池曲水无波。

笋箨迎书带,樱桃送锦窠。

呦呦呼伴鹿,唼唼换经鹅。

养素行编屦,乘閒坐织蓑。

几篇餐玉法,一帙醮星科。

香灺沈银叶,衣裾佩紫荷。

丹光留海月,绛景出松萝。

醉忆泉浮乳,幽怜石烂柯。

神君攀绿桂,天女踏青莎。

邀客登山顶,寻真入涧阿。

洞箫吹道曲,云纸写鱼歌。

予发今如此,君心可奈何!

高谈见明月,为我问娑罗。

形式: 排律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