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珠侍者重修真净塔

清凉寂灭塔,三世无鲜陈。

岿然尘尘中,现此光明身。

尚无有祖成,宁当说有坏。

悯此情见者,亦惊世议隘。

泐潭道人珠,愿力无碍限。

行看苍烟丛,一切俱成办。

狐死必首丘,马嘶必望北。

盖皆不忘本,人岂宜忘德。

秋风净湘楚,万里浩无垠。

嗟予颓然卧,羡子如孤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的《送珠侍者重修真净塔》。诗中描绘了清凉寂灭的佛塔,以及珠侍者重修此塔的情景,充满了禅意和哲理。

首句“清凉寂灭塔,三世无鲜陈”描绘了佛塔的庄严与神圣,暗示着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永远保持着清净与纯净。接着,“岿然尘尘中,现此光明身”进一步强调了佛塔的存在感与光辉,即使在尘世间也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尚无有祖成,宁当说有坏”表达了对佛塔历史与传承的尊重,同时也暗示了佛教教义的永恒不变。接下来的“悯此情见者,亦惊世议隘”,则体现了诗人对众生情感的理解与对世俗偏见的反思。

“泐潭道人珠,愿力无碍限”中的“泐潭道人珠”可能是指珠侍者,他以无尽的愿力推动着佛塔的重建工作。这一句表达了对珠侍者决心与毅力的赞美。

“行看苍烟丛,一切俱成办”预示着佛塔重建的顺利进行,以及未来一切事物的圆满成就。最后,“狐死必首丘,马嘶必望北”引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象征着不忘本源与忠诚,以此来强调人应当铭记初心,不忘记自己的根源与道德。

“盖皆不忘本,人岂宜忘德”再次强调了不忘初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应忘记道德与责任。最后,“秋风净湘楚,万里浩无垠”描绘了一幅辽阔壮丽的自然景象,与前文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嗟予颓然卧,羡子如孤云”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现状的感慨与对珠侍者自由自在生活的羡慕,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佛塔与珠侍者的形象,以及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佛教思想与诗人个人情感的融合,富有深邃的哲理与艺术魅力。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英大师年二十馀工文作诗勉之

英公南海来,眉宇静而渊。

少年辞海山,脚力生云烟。

已能弄翰墨,句好自可传。

君看嵩仲灵,□瘦耸清坚。

平生护教心,光与星斗悬。

化去四十载,凛然长在前。

文章一技耳,几不减市廛。

要求出世法,道眼照人天。

吾言激后生,君俊无忽焉。

千峰开宿雨,蒙头作深禅。

古人亦何远,何必羡遗编。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崇禅者觅诗归江南

去年社燕前,道人江南住。

一笑塞鸿来,又在龙安浦。

今年寒食后,归心忽飘絮。

不知换秋菊,能复如期否。

此生付浮云,忽散还复聚。

要之不可必,恐作人间雨。

行藏类隐峰,两踏石头路。

故山有遗恨,缺典念马祖。

落日颓金盆,苍茫烟水莫。

离情渺难收,摹写入凝伫。

形式: 古风

送悟上人归沩山礼觐

乱峰踼卓不容数,宝构翔空盘万础。

沩源水作青莲香,攧雷溅雪出烟雨。

住山老如大雄虎,暗谷行藏文彩露。

说禅不费丝毫力,以空为印印诸祖。

道人乃是小于菟,气已食牛难共语。

悠然踪迹似孤云,羡侬先我山中去。

会当出钵螺顶间,见此颀然秀眉宇。

形式: 古风

赠珠维那

湘云遮世路,闲客此闲行。

弥日不忍去,眷此山水清。

暖窗欲春色,茗碗雪花轻。

道人旧不识,一见意已倾。

人主无根蒂,聚散如流萍。

聊炷返魂梅,将以熏道情。

此诗亦偶尔,夫用四座惊。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