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父兄师友俱鸣世,培养都缘岁月深。
忍得清贫忘宠辱,至今声誉蔼儒林。
这首诗通过描绘父兄师友在社会上的成就,以及他们成长岁月的深厚积累,展现了坚韧不拔、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诗人赞扬了主人公能够忍受清贫,忘记荣辱,这种高尚品质至今仍能在儒家学界中感受到其深远的影响。全诗以“等慈寺后经略潘德鄜旧居”为背景,通过“三绝”之一的形式,表达了对人物品格的高度敬仰和对其精神遗产的传承与推崇。诗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追求,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与实践。
不详
中书当日冠天下,半世浮萍无定居。
却是子孙能力守,结茅随分并精庐。
古来名士都如此,后世虚浮类鄙之。
赖有晦翁高著眼,青青钜竹荫檐楣。
名园依水跨官塘,古木扶疏围夕阳。
粉蝶不来蜂又去,一双燕子话凄凉。
半夜燃萁车堰归,县街灯火已稀微。
路人莫笑奔波甚,领略江山暂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