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其四)

松偃成阴,荷香去暑。过溪似是东林路。

不知宿昔有谁来,寺门同听催诗雨。

北马依风,凉蝉咽暮。城门半带东陵圃。

江南不是米元晖,无人更得沧洲趣。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刘辰翁所作,名为《踏莎行(其四)》。从这短小的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清新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

“松偃成阴,荷香去暑。”这里描绘了一幅夏日的宁静画面,松树的枝叶交织成浓荫,为人们提供了避暑的凉爽之地。而荷花在炎热中散发着清新的香气,驱走了夏季的燥热。

“过溪似是东林路。”诗人通过溪水的流动,似乎听到了遥远的东林路径的声音,这里可能暗示了诗人的某种情感或者记忆的回响。

“不知宿昔有谁来,寺门同听催诗雨。”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人不知道在此之前,有哪些人曾经来到这里,而现在,只能与寺门共同聆听那似乎能够激发灵感的雨声。

“北马依风,凉蝉咽暮。”这里描写了一幅边塞的秋日景象,北来的战马随着风的方向缓缓行进,而蝉虫在傍晚时分发出清脆的声音,带来了一丝凉意。

“城门半带东陵圃。”这句诗则展示了一个城市边缘的画面,可能是一处园圃,它紧邻着东陵,给人一种既有城市繁华又有田园风光的感觉。

最后两句,“江南不是米元晖, 无人更得沧洲趣。”这里诗人似乎在表达对某种美好事物的怀念或者是对某个人的思念。在这片江南之地,如果没有了那个叫米元晖的人,那么就再也没有人能够享受到那份属于沧洲的乐趣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和个人记忆的巧妙穿插,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文学才华。

收录诗词(563)

刘辰翁(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号须溪。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 字:会孟
  • 籍贯: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
  • 生卒年:1233.2.4—1297.2.12

相关古诗词

踏莎行(其五)樱桃词

珠压相于,胭脂同傅。樊家更共谁家语。

梢头结取一番愁,玉箫不会双双侣。

风送流莺,前歌后舞。并桃欲吐含来住。

双飞燕子自相衔,会教唇舌调鹦鹉。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踏莎行(其二)上元月明,无灯,明日霰雨屡作

璧彩笼尘,金吾掠路。

海风吹断楼台雾,无人知是上元时,一夜月明无著处。

早是禁烟,朝来冻雨。东风自放银花树。

雪晴须有踏青时,不成也待明年去。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踏莎行(其一)雨中观海棠

命薄佳人,情钟我辈。海棠开后心如碎。

斜风细雨不曾晴,倚阑滴尽胭脂泪。

恨不能开,开时又背。春寒只了房栊闭。

待他晴后得君来,无言掩帐羞憔悴。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霓裳中序第一

银河下若木。暖涨一川春雾绿。白凤徘徊清淑。

似沉水无烟,礜汤千斛。柔肌暗粟。

想临流、娇喷轻触。空恨恨,何人热恼,却忆冷泉掬。

酥玉。未谙汤沐。深又浅、荡摇心目。云蒸雨渍翻覆。

泛影浮红,飘飘相逐。裳衣还未欲。

蓦自怪、野鸳双浴。华清远,寒猿夜绕,落月可能漉。

形式: 词牌: 霓裳中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