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放驴》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通过对一只驴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动物命运的关注与同情。
首句“青脊瘦驴子”描绘了一只身形瘦弱、背脊发青的驴子形象,暗示了其生活的艰辛与劳苦。接着,“平生能苦辛”直接点明了驴子一生的苦难经历,表现了诗人对动物命运的深切同情。
“疾行虽后马,远到亦如人”两句,通过对比驴子与马的速度,强调了驴子虽然行动不如马快捷,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却与人类相似,体现了诗人对驴子毅力的赞美。
“刍秣岂云薄,衰迟宁久驯”则进一步揭示了驴子的生活状态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即使食物简陋,它也能够适应并长久地接受驯养,表现出一种顺应自然、坚韧不屈的精神。
最后,“从今卧春草,饮龁是天真”表达了诗人希望驴子能够得到自由,过上简单快乐的生活的愿望。这里的“春草”象征着自由与新生,而“饮龁”则是指驴子饮水进食的动作,以“天真”形容,寓意着回归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不仅展现了驴子的形象和生活状态,更传达了诗人对生命平等、尊重自然以及追求自由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