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代诗人王艮对顾亭林《华亭十咏》中第一首的追和之作,通过描绘顾公读书之地的自然景象与环境变迁,表达了对顾公精神的敬仰与怀念。
首句“顾公读书处,乃是林塘居”,点明了顾公曾在此地读书,此处环境幽静,周围环绕着树林与池塘,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学习氛围。
接着,“竹树久凋谢,红翠何稀疏”两句,描述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竹树不再茂盛,色彩也变得稀疏,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物是人非的感慨。
“鱼鸟非昔游,风烟尚遗墟”则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变化,昔日的鱼鸟不再在此游弋,只有风烟还留有往日的痕迹,象征着历史的痕迹与变迁。
最后,“身灭名不朽,流闻千载馀”表达了对顾公虽已离世,但其名声与精神却永存人间,流传千古的主题,体现了对先贤的崇高敬意与缅怀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顾公读书之地环境的描绘,以及对时间、变迁与永恒主题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与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