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侍者乞语为入道蹊径

入道蹊径无蹊径,日用现行何不省。

和南问讯已乖张,应对宾朋曾不隐。

同盂共饭况三年,话破那知万万千。

今日炷香重觅语,许时聚首成徒然。

老僧更不能忉怛,痛掌宁辞当面搭。

从教负痛走出门,呼天怨骂齿没舌秃口未合。

形式: 古风

翻译

修行的道路没有明确路径,日常生活中为何不自省。
向南方问候已经变得怪异,面对宾客朋友从未隐瞒。
共用一个碗吃饭长达三年,话语虽少却包含无数。
今日点燃香火再次寻找言语,长久的聚会最终成空。
老僧不再感到悲伤,即使痛心也不会回避。
任由疼痛出门,大声叫喊,牙齿脱落,嘴都合不上。

注释

入道:修行道路。
蹊径:明确路径。
日用:日常生活。
现行:当前行为。
何不省:为何不自省。
乖张:怪异。
隐:隐瞒。
同盂共饭:共用一个碗吃饭。
况:长达。
万万千:无数。
觅:寻找。
语:言语。
聚首:聚会。
徒然:空。
忉怛:悲伤。
痛掌:痛心。
宁辞:不会回避。
搭:回避。
负痛:带着疼痛。
呼天怨骂:大声叫喊。
齿没舌秃:牙齿脱落,嘴合不上。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惟一的作品,名为《见侍者乞语为入道蹊径》。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道路的独特见解和体验。首句“入道蹊径无蹊径”揭示了佛法修行并非寻常路径可寻,强调的是内心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领悟。接着,“日用现行何不省”指出日常生活中处处皆是修行的机会,只要能洞察其真谛。

“和南问讯已乖张,应对宾朋曾不隐”描述了诗人与人的交流中,即使面对问讯或社交场合,也能保持内心的清净,不隐藏自己的修行立场。接下来,诗人回忆与侍者的共同生活,“同盂共饭况三年,话破那知万万千”,体现了他们深厚的情谊和对佛法的深入探讨。

然而,到了最后,“今日炷香重觅语,许时聚首成徒然”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反思,虽然曾经有许多交谈,但如今想要再次找到那个深入的对话,似乎已经徒劳。他甚至说“老僧更不能忉怛,痛掌宁辞当面搭”,表明自己不再执着于言语,宁愿承受痛苦也不愿再进行无果的追寻。

诗的结尾“从教负痛走出门,呼天怨骂齿没舌秃口未合”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诗人决心放下一切,即使痛苦至极,也选择独自面对,不再寻求答案。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禅修之路的深刻理解与个人修行的坚定决心。

收录诗词(228)

释惟一(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对月了残经赞

古教只知遮老眼,银蟾不觉上孤峰。

看来看到无看处,光境俱忘一卷终。

形式:

布袋赞

逢人乞一文,袋里敌国富。

不是下生迟,嫌佛不肯做。

形式:

观音赞

耳门圆照,日月两间。悲愿洪深,衣被四海。

方便智慧,靡不圆融。见闻觉知,无能障碍。

人间天上独优游,是则名为观自在。

形式:

奇都管请赞

牧以卑,守以规,迅雷疾风,铁石不移。

须弥其颓,只手力持。

电光石火里驱耕夺食,春风和气中摧枯拉萎。

极等没意智,阖国少人知,知之梓府牛峰奇。

形式: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