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操

嗟哉先生去何所兮,杳不可寻。

舍我于此使形影之外兮,唯莽苍之山林。

仰圆峤之峨峨兮,俯大壑之沉沉。

长波澒涌以荡潏兮,群鸟翻翻而悲吟。

寂扰扰之烦虑兮,纳冥冥之至音。

先生将一我之正性兮,何设意之此深。

我已穷神而造妙兮,达真指于素琴。

先生盍还此兮,度明明乎我心。

形式: 琴操 押[侵]韵

翻译

感叹先生你去了哪里呀,踪迹难觅。
将我留在这里,只在山林之外,形影相离。
抬头仰望高峻的山峰,低头俯瞰深深的谷壑。
浩渺的波涛汹涌起伏,群鸟哀鸣声声凄切。
内心的忧虑纷扰,却能接纳深远的天籁。
先生你想要纠正我的本性啊,为何用心如此深沉。
我已经穷尽神思,创造出奇妙的境界,在素琴上揭示真理。
先生你何不回归这里,明了我的内心世界。

注释

嗟哉:感叹词,表示惊讶或惋惜。
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形影:身影,比喻人的存在。
莽苍:形容山林广大且苍茫。
峨峨:形容山峰高耸。
沉沉:形容深邃。
澒涌:形容水势汹涌。
烦虑:忧虑、烦恼。
冥冥:深远、幽深。
正性:端正的品性,本性。
达真:通达真理。
素琴:未经装饰的琴,象征纯洁的心灵。
明明:光明磊落,清晰明白。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文同的作品《水仙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去朋友或师长的怀念之情。诗中采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情感,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嗟哉先生去何所兮,杳不可寻" 从这两句开始,诗人表达了对那位已远去的人物的追问与不舍。"先生"一词显示了诗人对于其身份的尊敬之情,而"杳不可寻"则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深深的怀念。

"舍我于此使形影之外兮,唯莽苍之山林" 这两句通过将自己置身于广漠的自然环境中,以山林为伴,传达了诗人孤独与渴望交流的情感。"形影"的分离强调了现实与心灵世界的隔阂,而"莽苍之山林"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静默。

"仰圆峤之峨峨兮,俯大壑之沉沉" 这两句中,诗人通过对高耸山峰与深邃谷地的描述,将自己的情感提升到了更宏大的层面。"仰视"和"俯瞰"的手法增强了空间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广阔与深邃。

"长波澒涌以荡潏兮,群鸟翻翻而悲吟" 水流和鸟鸣的声音在这里被用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长波"象征着时间的无尽,而"群鸟之悲吟"则传递出了一种孤寂与哀伤。

"寂扰扰之烦虑兮,纳冥冥之至音" 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寂扰"表达了内心的不安和困惑,而"纳冥冥之至音"则是在寻找一种超越世俗的声音,可能是指对精神寄托或信仰的追求。

"先生将一我之正性兮,何设意之此深" 这两句中,诗人呼唤那位已去的人物,希望他能够理解自己的本真性情,同时也在质疑对方为何要走得这么远,这里的"深"字可能暗指内心的深处或是精神世界的深邃。

"我已穷神而造妙兮,达真指于素琴" 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艺术创作和精神追求的高度投入。"穷神"意味着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艺术之中,而"达真指于素琴"则是说通过音乐来表达最真挚的情感。

"先生盍还此兮,度明明乎我心"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那位已去的人物的呼唤,希望他能够回来,以便解开自己内心的迷惑。这里的"盍"字表达了一种渴望和期待,而"度明明乎我心"则是说希望通过对方的回归来照亮自己的内心世界。

总体而言,这首诗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也深刻地传递出了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和对远人的深切思念。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水边春半

芹牙差差兰笋短,石渠冰销水色浅。

倡情冶思不可奈,好鸟间关花婉娩。

鲜衫翠裾者谁氏,行歌杨枝惜时晚。

临流有客抱危膝,苦调长谣问谁遣。

形式: 古风

水硙

激水为硙嘉陵民,构高穴深良苦辛。

十里之间凡共此,麦入面出无虚人。

彼氓居险所产薄,世世食此江之滨。

朝廷遣使兴水利,嗟尔平轮与侧轮。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水荭

红芳宵露清,翠节晓霜犯。

雨后晒残日,秋容满庭楹。

形式: 五言绝句

王会之秀才山亭

盘盘翠城山,君在城中住。

溪流第萦转,冈势复回互。

苍林无春冬,啼鸟常旦暮。

漠漠岭头云,霏霏岩底雾。

中间列亭榭,佳景实天付。

物象皆自然,人巧谁能寓。

浮生欲何事,有此即乐处。

况君弟兄贤,信道各已固。

诗书诲儿侄,觞豆燕逢遇。

敢问彼簪裾,何如此巾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