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影

万物患有象,不能逃大明。

始随残魄灭,又逐晓光生。

曲直宁相隐,洪纤必自呈。

还如至公世,洞鉴是非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世间万物都显现出形态,无法逃离光明的照耀。
它们随着夜晚的消逝而消失,又随着晨光的到来而重生。
无论曲折还是笔直都无法隐藏,无论是宏大还是细微都必定展现。
就像在最公正的时代,一切的是非真相都被彻底洞察。

注释

万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患有象:展现出形态,具象化存在。
大明:明亮的光芒,这里指光明或真理。
始随:开始跟随,指随时间变化。
残魄:此处比喻夜晚或消逝的事物。
灭:消失,结束。
晓光:黎明的光线,象征新生或开始。
曲直:弯曲与正直,比喻事物的不同状态或性质。
宁:岂,难道。
相隐:相互隐藏,指不被察觉或掩盖。
洪纤:宏大与细微,泛指所有规模的事物。
必自呈:必定自己显现出来,指无法掩饰。
至公世:极其公正的时代或环境。
洞鉴:深入洞察,明察秋毫。
是非情:正确与错误的实情,真实情况。

鉴赏

这首诗名为《咏影》,作者是唐代的诗人齐己。这首诗通过对影子的描绘,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一切事物都有其形象和本质,而这些都是无法逃脱大自然光明真理的检视的。诗中“万物患有象,不能逃大明”一句,就直接点出了这一主题。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影子的观察来阐述这个思想。影子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它既附属于物体,又独立存在。诗中的“始随残魄灭, 又逐晓光生”描绘了影子的这种特性。这里,“残魄”指的是夜晚的余光,而“晓光”则是早晨的阳光。影子在夜幕降临时消失,在朝曦初照时重现,这正如自然万物在大明之下无所遁形。

接着,诗人写道“曲直宁相隐,洪纤必自呈”。这里,“曲”和“直”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洪纤”则比喻复杂纠缠的事情。这句话意味着,无论是直截了当的事物还是曲折复杂的情形,最终都会原形毕露,无法长久地隐藏。

最后一句“还如至公世,洞鉴是非情”,诗人借用了古代圣君至公的智慧和公正来比喻大自然的洞察力。至公能够明辨是非,同样,大自然也能洞见一切事物的真伪与情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影子的生动描写,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学思想,即万物皆有其本质,而这些本质都是无法逃脱大自然光明真理的检视。这既是对宇宙万物规律的认识,也是对人世间是非曲直的一种洞察。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夜次湘阴

风涛出洞庭,帆影入澄清。

何处惊鸿起,孤舟趁月行。

时难多战地,野阔绝春耕。

骨肉知存否,林园近郡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夜坐

百虫声里坐,夜色共冥冥。

远忆诸峰顶,曾栖此性灵。

月华澄有象,诗思在无形。

彻曙都忘寝,虚窗日照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夜坐闻雪寄所知

初宵飞霰急,竹树洒乾轻。

不是知音者,难教爱此声。

渐凌孤烛白,偏激苦心清。

堪笑同文友,忘眠坐到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宜阳道中作

宜阳南面路,下岳又经过。

枫叶红遮店,芒花白满坡。

猿无山渐薄,雁众水还多。

日落犹前去,诸村牧竖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