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林寺

石径俯云壑,竹林开幽境。

寺古僧徒稀,山深岚气冷。

待游未终兴,红日忽倒影。

曳杖披暝烟,长歌下前岭。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深入山林寺庙的游历体验,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句“石径俯云壑”,以“石径”作为游历的起点,暗示了道路的崎岖与探索的艰难,而“俯云壑”则通过视觉上的高低对比,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仿佛步入了一个远离人间烟火的世界。

接着,“竹林开幽境”,竹林不仅为这幽静之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清雅,也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发现的过程。这一句通过“开”字,生动地展现了竹林由隐秘到显现的过程,如同心灵的觉醒与成长。

“寺古僧徒稀,山深岚气冷”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环境的描述。古寺的沧桑与僧侣的稀少,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时间的流逝;而“山深岚气冷”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凉、静谧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净土之中。

“待游未终兴,红日忽倒影”,这两句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相融合。在游兴未尽之时,太阳的倒影映照在水面上,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寓意着美好时光的短暂与珍贵,激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最后,“曳杖披暝烟,长歌下前岭”,诗人以“曳杖”和“长歌”结束这次游历,既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的心态,又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深依恋。在暮色中行走,伴随着轻柔的烟雾,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彻底的释放,而“长歌”则是对这次经历的深情歌唱,是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美好祝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林寺庙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真谛的追求,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34)

王旭(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264年前后在世)。以文章知名于时,与同郡王构、永年王磐并称“三王”。早年家贫,靠教书为生。主要活动于至元到大德年间。有《兰轩集》二十卷,原本已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诗文若干篇,重编为《兰轩集》十六卷,其中诗九卷,文七卷。与王构、王磐相比,处境最不好,诗文中往往流露出怀才不遇情绪,《古风三十首》集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生平事迹见《大明一统志》卷二三、《元诗选·癸集》乙集小传、《元书》卷五八

  • 字:景初
  • 籍贯:东平(今属山东)

相关古诗词

璜溪书院

公馀雨方歇,策马城北郭。

柳侯读书处,鱼鸟尚欣跃。

凿池引泉流,种树满山脚。

穷堂峙碧阜,风露栖轩箔。

湘南富奇峰,湘山互经络。

斯文自元气,万古犹如昨。

相从二三子,暂解尘缨缚。

廓我仁智心,饱此山水乐。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丙戌冬至衡阳食柑

衡阳冬犹温,长至似春日。

朝盘富笋蔬,夜砌响蟋蟀。

白酒如玉膏,黄柑饱霜实。

更阑裌衣坐,灯火不欲即。

三年江之南,光景去如失。

匆匆节序时,无岁宁家室。

宗祏香火寒,牢醴谁致洁。

三雏隔两地,不得遂顾恤。

劳生分有数,敢但念安逸。

不虞与求全,世或不可必。

官事未易了,应止筋力率。

漳东二顷田,亦粗给粳秫。

形式: 古风

衡阳村院得杖材寄徐容斋

放舟清湘波,系舟湘水曲。

落日红露生,蔽映两岸绿。

衲衣何处僧,揖客看修竹。

攀缘入幽深,松桂荐芬馥。

轻飙振裳衣,馀韵久回复。

亭亭小梅花,却立野人屋。

萧然方出林,碧玉万竿矗。

敢攀箨龙新,请乞老枝蹙。

诗翁澹古思,与汝交不渎。

往登读书堂,清修配佳菊。

形式: 古风

题周孝侯庙

长桥涨晴波,南山滴空翠。

清风孝侯祠,六月薄炎炽。

苍然拥乔木,廊宇深以邃。

升堂拜遗像,凛凛增壮气。

缅怀绝尘姿,跅㢮几自弃。

一念狂圣分,千秋仰高义。

义兴阻湖山,从古劳抚治。

况当离乱后,生理多不遂。

连州虎为害,接浦蛟作祟。

故国神所游,阴相得无意。

我来按兹郡,强禦宁汝畏。

恐被蛟虎徒,匿形知暂避。

不埋张纲轮,徒揽范滂辔。

澄清怅何时,留诗志予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