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玉泉

灵源曾记古篇章,飞入霜筠万丈长。

六月林风吹宝瑟,九秋山翠坼银潢。

试茶石鼎云含液,酿酒兵厨菊有香。

到此欲知真玉性,不为圆折本来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灵源曾记载古老的诗篇,飞舞进入千丈长的霜竹。
夏日林间的风拂过珍贵的瑟音,秋天的山峦翠色中裂开银色的池塘。
尝试新茶时石鼎中云雾缭绕,酿酒之处兵厨里菊花飘香。
来到这里想要了解真正的玉石特性,它不因圆润而改变,保持本真的方正。

注释

灵源:指灵感或智慧的源泉。
霜筠:形容洁白如霜的竹子。
万丈长:极言其高长。
林风:树林中的风。
宝瑟:珍贵的瑟,古代弦乐器。
银潢:比喻清澈的水或银河。
石鼎:古代煮茶的石头器具。
云含液:形容茶水如云雾般含蓄。
酿酒:制作酒的过程。
兵厨:古代厨房,也可指酿酒的地方。
菊有香:菊花的香气。
真玉性:玉石的本质特性。
圆折:指事物变得圆滑。
本来方:保持原有的方正。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伯玉创作的《题玉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对真玉之性的哲理思考。诗中灵动流畅,意境高远,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

"灵源曾记古篇章,飞入霜筠万丈长。" 这两句以灵山之水为背景,通过“曾记”表达对古代传说或诗文的回忆,“飞入霜筠”则描绘出泉水如同飘逸的仙气,穿越层林尽显其清澈与力量。"万丈长"形象地表现了泉水的壮观和无垠。

"六月林风吹宝瑟,九秋山翠坼银潢。" 这两句通过“六月”和“九秋”的时间背景,营造出季节变迁中自然景物的美感。“林风吹宝瑟”形象生动,传达了夏日清凉之意;而“山翠坼银潢”则以对比手法烘托出山色与溪水之间的和谐共鸣。

"试茶石鼎云含液,酿酒兵厨菊有香。" 这两句通过具体事物——品茶、酿酒,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美好体验的享受和赞美。“石鼎”与“兵厨”则是古代器具的描绘,增添了一份历史感和文化气息。

"到此欲知真玉性,不为圆折本来方。"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引申出对“真玉之性”的思考,“不为圆折本来方”表达了对天然本质的尊重和赞美,不随世俗的评价而改变。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每一句都蕴含深厚的情感与哲理,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99)

张伯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思范轩二首(其二)

天下儒宗不世勋,履声今绝岂重闻。

空馀逸韵传流水,犹喜清风在此君。

山倚孔祠分积翠,篆寻严濑挂香云。

接花酬倡将三记,时拂尘篇见旧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题思范轩二首(其一)

英衮多年去竹轩,更思风节记山樊。

抗言后坐遗忠美,通使河源旧策存。

诗石欲留千古永,棠阴还对一楼繁。

使君才望须相继,莫厌林间驻画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题禹庙

宝穴千峰下,严祠一水傍。

夜声沧海近,秋势越山长。

薄葬超前古,贻谋启后王。

万灵何以报,终古咏怀襄。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赠陈虞卿

东吴王孙归挂冠,玉丝红鲙满雕盘。

狂吟但觉日月久,醉舞不知天地宽。

小圃移花山客瘦,夜窗捣药橘童寒。

新书近日成多少,且告先生旋借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