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时叨承部檄督粮于通州与同僚数以公事往回京师因其经过游览之所分为七题每人作诗以纪其事云(其四)双桥景色

双桥下马路傍叉,物色风光各可誇。

松径拂云连墓道,柳阴傍水到人家。

幽幽古寺幽幽趣,个个闲僧个个嘉。

烟绕粉墙高著眼,是谁□里万株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双桥周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洋溢着浓厚的田园诗意。首句“双桥下马路傍叉”点明地点,双桥与马路旁的岔路构成了一幅静谧的乡村图景。接着,“物色风光各可誇”一句总领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赞美之情。

“松径拂云连墓道,柳阴傍水到人家”两句,细腻地描绘了双桥附近山林与水乡的景象。松树的枝条轻轻拂过云层,连接着通往墓地的道路;而柳树则在水边形成一片绿荫,直至抵达民宅。这两句通过对比松与柳的不同形态,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和谐之美。

“幽幽古寺幽幽趣,个个闲僧个个嘉”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古寺的宁静与僧人的悠闲生活构成了诗中的又一亮点,暗示了双桥地区不仅自然风光迷人,人文氛围也十分独特。这里的“幽幽”二字,既形容了环境的清幽,也寓意了心灵的宁静。

最后,“烟绕粉墙高著眼,是谁□里万株花”两句,以烟雾缭绕的粉墙和繁花似锦的景象收尾,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此处的“□”字可能为印刷错误或缺失的部分,但并不影响整体意境的理解。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对双桥地区美丽景色的赞叹,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双桥地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深喜爱与赞美。通过对比、描绘和象征的手法,诗人成功地将视觉、听觉和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田园之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和谐的美好。

收录诗词(358)

苏仲(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予时叨承部檄督粮于通州与同僚数以公事往回京师因其经过游览之所分为七题每人作诗以纪其事云(其五)花园玩赏

经过莫厌我频来,松径连云古峒开。

一榻风烟供睡卧,数株红紫可徘徊。

家童先我供茶碗,羽客留人共酒杯。

旁有一门通物外,花枝临水小天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予时叨承部檄督粮于通州与同僚数以公事往回京师因其经过游览之所分为七题每人作诗以纪其事云(其六)高密驻马

漠漠春云覆浅沙,谁传消息到禅家。

通州客子方驰马,高密老僧先煮茶。

爱客供传新熟果,悦人都是有名花。

从今洗尽尘埃眼,付与风光管物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予时叨承部檄督粮于通州与同僚数以公事往回京师因其经过游览之所分为七题每人作诗以纪其事云(其七)深沟望阙

匹马深沟日未斜,巍巍宫殿眼中赊。

天生气象非人力,地献洪图作帝家。

虎拜龙降山缭绕,云蒸雾滃水交加。

停车更上层崖望,傍阙云生五色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题萧以忠主事心怀两愧卷

世短官迟事事忙,君亲无地著情长。

鸡豚报答心当缺,犬马驱驰鬓已苍。

欲补衮衣徒梦寐,每看花木独悲伤。

知君却抱无穷恨,一目江山两泪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