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四首(其三)

秋风战庭树,落叶如败兵。

触目感时艰,油然百忧生。

四方晏安久,一旦灾祸兴。

干戈半天下,积骸比丘陵。

天子仁如尧,夙宵念苍生。

无乃吁谟者,法度徒纷更。

致兹岂无由,何时复承平。

嫠妇不恤纬,智士若为情。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感兴四首(其三)》,是元末明初诗人王祎所作。诗中描绘了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景象,借以抒发对时局艰难的感慨和忧虑。

首句“秋风战庭树”,以“战”字形容秋风之猛烈,形象地展现了秋天的肃杀氛围。接着“落叶如败兵”,将落叶比作战败的士兵,进一步渲染了衰败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社会动荡不安的状态。

“触目感时艰,油然百忧生。”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面对时局艰难的深深忧虑。这一句中的“时艰”不仅指自然界的秋风落叶,更是暗喻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四方晏安久,一旦灾祸兴。”诗人感叹过去长时间的和平与安宁,突然间却遭遇了灾难与祸乱。这种转折突显了时局的突变,以及人们对稳定生活的渴望。

“干戈半天下,积骸比丘陵。”描述了战争的残酷,遍地都是战争留下的尸体,堆积如山丘,形象地展示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和悲惨景象。

“天子仁如尧,夙宵念苍生。”诗人赞美了君主的仁德,日夜关心百姓的疾苦,体现了对理想君主的向往。

“无乃吁谟者,法度徒纷更。”诗人质疑那些提出变革的人,是否只是徒增混乱,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表达了对改革效果的担忧。

“致兹岂无由,何时复承平。”诗人思考导致当前局面的原因,并期待未来能够恢复和平。

“嫠妇不恤纬,智士若为情。”结尾两句,通过比喻,表达了对社会中某些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而只顾个人利益的批评,呼吁人们应有担当,为国家和人民着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324)

王祎(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yī)[公元一三二一年至一三七三年](一作袆),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生于元英宗至治元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五年,年五十二岁。幼敏慧。及长,师柳贯、黄溍,遂以文章著名。太祖召授江南儒学提举。后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洪武初,诏与宋濂为总裁,与修元史。书成,擢翰林待制。以招谕云南,死于节,谥忠文。祎著有《王忠文公集》二十四卷,及大事记续编,《四库总目》又曾重修革象新书,并传于世

  • 字:子充
  • 籍贯:义乌来山

相关古诗词

饮横城蒋氏别墅

春华被众卉,巨细皆敷荣。

牡丹既舒葩,荼蘼亦含英。

抚物惜芳景,开筵畅尘萦。

时从石边坐,或复池上行。

繁花转侵袖,垂条动钩缨。

心会言屡忘,理惬感忽生。

游鱼何洋洋,鸣禽自嘤嘤。

悠哉行乐意,契彼禽鱼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偶作

人言青云路,欲登元有梯。

古来功名士,极力事攀跻。

我身亦两足,我马亦四蹄。

如何十年走,犹复迷东西。

乃知既得意,青云偶追随。

寄语山中人,好同白云栖。

形式: 古风

赠徐生

丈夫贵问学,有学身乃尊。

圣贤炳谟训,方册幸具存。

求之非有他,所在用力勤。

譬如山下水,其出初有源。

盈科方浩浩,遂作波涛翻。

又如玉在璞,莫辨珉与璠。

雕琢既成器,孚尹烂焞焞。

人身本一物,不学复奚论。

学成自见用,不必事趍奔。

上焉为国华,下以大其门。

我观膏粱子,志气亦轩轩。

寻芳紫陌晓,买笑青楼昏。

年少诚足乐,面墙将何言。

徐生英俊姿,家世袭衣冠。

结发事书史,终年不窥园。

萤囊暑夕照,蠹简霜晨翻。

及兹种植立,岂不培本根。

一朝功名至,看尔高飞鶱。

我言厚劝子,愿子心毋谖。

形式: 古风

钱唐赠别姚卿

仲春若淫雨,弥月不停滴。

时时雷电交,俄复飞霰积。

渫云甫开霁,阳精仍剥蚀。

二气岂错行,人心转惶惑。

维时钱唐上,属子有行役。

谓言将何之,去作金华客。

已脱郡曹羁,姑从宪府辟。

金华实吾乡,比岁罗困厄。

前年理城隍,军需更徵索。

斯民竭脂髓,诛求殊未极。

凶荒乃相继,斗粟无所籴。

纷纷田间农,往往沟中瘠。

只今邻境间,从横犹盗贼。

相望警烽燧,道路动榛棘。

谁欤司民命,岂不怀怵惕。

不然遭数乖,振救果无策。

风宪耳目司,号令易阖辟。

况君有长材,足以资赞画。

行闻疲瘵氓,旋被抚摩力。

往哉勿踌躇,及物事须亟。

冥冥江花红,杳杳关树黑。

歌我危苦辞,壮子行迈色。

功名贵自致,奋发须有激。

独怜飘泊踪,仰羡冥飞翼。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