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

春后银鱼霜后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春天过后银鱼满池,秋霜之后鲈鱼肥美,远方的客人曾来此地,想必会思念吴地风光。
想要描绘江水的景色却无法下笔,静静地寻找鸟鸣,却发现它们藏在芦苇深处。
夕阳尚未西沉已闻街头人群散去,晴朗的天空下只见孤独的山峦。
桥南边,随着水位上涨,彩虹倒映水中,夜晚湖面清澈,月光如镜照耀太湖。

注释

银鱼:春季常见的淡水鱼。
鲈:秋季肥美的鲈鱼,常被文人墨客提及。
合思:应当想念,心生怀念。
芦:芦苇丛,常用于隐秘或宁静的环境描写。
市散:集市结束,形容傍晚时分。
山孤:孤独的山峰,象征寂静或空旷。
虹垂影:彩虹倒映在水面,景象优美。
澄光:清澈明亮的光芒。
太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具有诗意的自然景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后的江南水乡图景。开篇“春后银鱼霜后鲈”两句,以鲜活的笔触勾勒出季节更迭中水族生灵的变化,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力的观察,也映衬出一种淡远的情怀。“远人曾到合思吴”则透露出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欲图江色不上笔”一句,表达了诗人面对眼前美景时的画家情怀和艺术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言的赞叹与自我挑战。而“静觅鸟声深在芦”则展示了诗人在宁静中捕捉自然之声的细致感受,透出对大自然深层次的感悟。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两句,以落日时分和市集解散的声音为背景,更衬出了那座山的孤独与超然。这里的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也象征着一种高洁脱俗的情操。

最后,“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两句,则是在夜幕降临之际,对江水、彩虹以及太湖夜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这里的“虹垂影”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再现,也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平和与明亮。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抒发和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江南春色的深切体验,以及在这美好环境中所激发出的各种情怀。

收录诗词(191)

张先(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 字:子野
  • 籍贯: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
  • 生卒年:990-1078

相关古诗词

巢乌

乌啼东南枝,危巢雏五六。

心在安巢枝,一日千往复。

脱网得群食,入口不入腹。

穷生俾反哺,岂能报成育。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醉眠亭

松陵江畔客,筑室从何年。

世俗徒纷纷,不知李子贤。

在彼既不知,不如醉且眠。

声名衮衮谁知命,醉非爱酒眠非病。

长江浑浑无古今,群山回合来相映。

呼奴沽酒不可迟,买鱼斫鲙烦老妻。

何必纫绳系飞兔,百年长短空自知。

直将裈虱视天地,冥冥支枕穷四时。

九衢足尘土,朱门多是非。

秋风老莼鲈,扁舟何日归。

形式: 古风

一丛花令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形式: 词牌: 一丛花

雨中花令

锦屏罗幌初睡起。花阴转、重门闭。

正不寒不暖,和风细雨,困人天气。

此时无限伤春意。凭谁诉、厌厌地。

这浅情薄幸,千山万水,也须来里。

形式: 词牌: 雨中花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