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襄阳帅吴彦猷

令威千岁归,城郭尚如故。

我今还故乡,陵谷亦易处。

荆榛荒旧蹊,溪壑改新路。

城中十万家,碧瓦生烟雾。

茅茨变闾阎,旧屋无一柱。

相逢访亲旧,十百不一遇。

岂无新人民,往往皆旅寓。

元帅念疲瘵,抚养若稚孺。

近闻田里间,稍稍复逃户。

会当一二年,功效见生聚。

但恐锋车来,追诏不容住。

努力慰斯民,望公若羊祜。

形式: 古风

翻译

令威仙人千年回归,城市依旧如初。
我如今返回故乡,山陵沟谷也变得陌生。
荆棘丛生,昔日小径已荒废,溪谷溪流开辟了新路。
城内曾有十万户人家,青瓦白墙升腾着烟雾。
茅草屋变成了密集的民居,旧屋连一根梁都没有留存。
重逢亲友,却难得一见,十人百人中仅有一两人。
并非没有新居民,大多都是过客。
元帅体恤疲惫的百姓,如同养育幼儿般照顾他们。
最近听说乡间,渐渐有人回归家园。
预计一两年后,成效可见,人口和物资逐渐恢复。
只担心战事再起,紧急命令无法停留。
竭力抚慰民众,期待您能像羊祜那样仁爱。

注释

令威:传说中的仙人名。
城郭:城墙和城郭,指城市。
陵谷:山陵和山谷,代指地形地貌。
荆榛:荆棘,野生灌木。
闾阎:指城乡民居。
旅寓:寄居他乡。
疲瘵:形容疲惫病弱的人。
生聚:人口和物资的增加。
锋车:战车,代指战争。
羊祜:西晋名臣,以仁政著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久违故土的将军归来后的场景。开篇两句“令威千岁归,城郭尚如故”表达了一种时光静好的氛围,将军千年之后回到故乡,城市墙垣依旧如昔日,显示出一种历史的连续性和时间的静谧。

接下来的“我今还故乡,陵谷亦易处”则透露出诗人对故土的深情,以及对现实环境变化的适应。这里,“陵谷亦易处”意味着虽然自然景观有所变迁,但总能找到安身立命之地。

“荆榛荒旧蹊,溪壑改新路”则写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自然界与人文景观的变化。荆棘丛生,旧道荒废,而溪谷却开辟出新的路径,这些都是时间不可逆转的象征。

“城中十万家,碧瓦生烟雾”则是对城市繁荣景象的描绘,城中的万家之多,以及屋顶绿色琉璃瓦发出的烟雾,都显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城市图景。

“茅茨变闾阎,旧屋无一柱”这两句则写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茅草代替了原先的城门,而曾经坚固的房屋现在连一根柱子都没有剩下,这是对战争毁灭性的一种描绘。

“相逢访亲旧,十百不一遇”表达了一种难得重逢故人的哀愁。尽管诗人在城中寻觅老友,但却发现难以见到,显示了战争和时光流逝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岂无新人民,往往皆旅寓”则是对变迁后的居民现状的一种描写。新的居民可能已经居住在这里,但他们大多数都是过客,没有长久的根基。

以下几句“元帅念疲瘵,抚养若稚孺。近闻田里间,稍稍复逃户。会当一二年,功效见生聚。”则表达了将军对民众困顿状况的关怀以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之逐渐恢复安定生活。

最后,“但恐锋车来,追诏不容住。努力慰斯民,望公若羊祜”是诗人对未来可能发生战争的担忧,以及他对民众的期许和关心,他希望能像牧羊一样呵护这些民众。

整首诗通过将军归来的视角,描绘了战争与和平交替的历史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民安居乐业的深切愿望。

收录诗词(220)

王之望(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后寓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其父王纲,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通判(与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为时人所敬重。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临海。所著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行于世。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诗人

  • 字:瞻叔
  • 生卒年:1102-1170

相关古诗词

魏彦诚见示出守广德朝士送行诗用韵追赋

肃肃松柏姿,春月惭蒲柳。

但看霜雪后,何者能不朽。

君昔辞鸳鸾,出为小邦守。

治行达明听,眷知从此厚。

至今两郡碑,德政刊琼玖。

九酝熟虽迟,要成宗庙酒。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小重山.成都上元席上用权帅许觉民韵

羃羃轻云护晓霜。银花千万朵,烂韶光。

宝山金字屡更张。笙箫远,帘幕閟重廊。

车马暗尘香。一邦如蜡日,尽豪狂。

游人归路笑声长。长歌里,击壤咏陶唐。

形式: 词牌: 小重山

丑奴儿/采桑子(其二)寄李德志

去年池馆同君醉,正是花时。隔院韶辉。

桃李欣欣、如与故人期。

相望两地今千里,还对芳菲。春色分谁。

雨惨风愁、依旧可怜枝。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丑奴儿/采桑子(其一)寄齐尧佐

蒙泉秋色登临处,愁送将归。一梦经时。

肠断佳人、犹唱渭城词。

春来重醉分携地,人在天涯。别后应知。

两鬓萧萧、多半已成丝。

形式: 词牌: 采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