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黄淳耀所作的《和咏贫士七首(其二)》。诗中描绘了贫士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充满了对古代圣贤的仰慕与自省,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挣扎。
首句“我兴旷古怀,不见羲与轩”表达了诗人对远古圣贤的怀念,感叹自己无法见到那些伟大的人物。接着,“章韨岂不好,未能易丘园”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他欣赏高官厚禄的生活,但又难以割舍自己的田园生活,体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疲马愁路歧,破剑销炎烟”两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贫士在生活中的困顿与迷茫,如同疲惫的马在岔路口徘徊,破旧的剑在烟尘中消逝,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与无望。
“曷以抗老饥,道书读且研”则表达了贫士面对生活的困境,只能通过读书来寻求精神的慰藉,试图在知识中找到对抗岁月与饥饿的力量。
“南邻不厌余,讲德有微言”一句,展现了贫士与邻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对方虽不富裕,却能以道德之言给予贫士心灵上的支持。
最后,“原宪蓬蒿人,谁谓赐也贤”借用了孔子弟子原宪的故事,原宪虽身处贫困,却能保持高洁的品德,诗人以此自比,表达了即使身处贫困,也要保持高尚品德的决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对贫士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等多重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