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十三东游

千里有同心,十年一会面。

当杯缓筝柱,倏忽催离宴。

丹凤城头噪晚鸦,行人马首夕阳斜。

灞上春风留别袂,关东新月宿谁家。

官柳依依两乡色,谁能此别不相忆。

形式: 古风

翻译

相隔千里却心意相通,十年才得一次相见。
举杯对酌,轻拨筝弦,忽然间催促离别宴席。
丹凤城头乌鸦傍晚喧闹,行人的马头映照着斜阳。
在灞上春风中,我们依依惜别,关东的新月将落在谁家的屋檐。
官道旁的柳树摇曳,两乡的景色交织,谁能忘记这次离别呢?

注释

千里:形容距离遥远。
同心:心意相通。
会面:见面。
缓筝柱:慢慢拨动筝弦。
催离宴:催促离别宴会。
噪晚鸦:乌鸦傍晚时分鸣叫。
灞上:地名,长安附近。
春风:春天的风。
别袂:告别时挥动的手臂。
官柳:官道旁的柳树。
依依:形容柳条随风摇曳。
相忆:回忆,想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情厚谊、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开篇“千里有同心,十年一会面”表达了尽管相隔遥远,但内心的友情始终如一,并且即使时间长达十年,也渴望有一次重逢之机会。

接着,“当杯缓筝柱,倏忽催离宴”写出了宴席间举杯畅饮之时,筝柱轻轻拨动,乐声悠扬,但转瞬即逼迫人们必须告别。这两句描绘了朋友聚会中快意恩仇与不得不说的分别。

“丹凤城头噪晚鸦,行人马首夕阳斜”则是景物描写,城市之上乌鸦啼叫,与旅人在傍晚时分骑乘着马匹,夕阳的光线斜射在马背上,这些都是离别时刻最为凄凉的画面。

“灞上春风留别袂,关东新月宿谁家”中,“灞上春风”是对美好景色的描绘,“留别袝”则透露了不舍之情。随后提到的“关东新月”则是在询问这轮新月将宿在哪一家的庭院,这里的“谁家”更增添了一份无限的思念。

最后,“官柳依依两乡色,谁能此别不相忆”表达了对故土的深切眷恋。官道旁的柳树显得那么依依不舍,它们似乎也感受到了离别之痛,而这种离别之情,又有谁能够不去怀念呢?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事变迁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深沉的友情与对故土的眷恋,是一首充满情感力量的送别诗。

收录诗词(435)

钱起(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 字:仲文
  • 籍贯:吴兴(今浙江湖州市)
  • 生卒年:722?—780年

相关古诗词

送崔校书从军

雁门太守能爱贤,麟阁书生亦投笔。

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佐师律。

别马连嘶出御沟,家人几夜望刀头。

燕南春草伤心色,蓟北黄云满眼愁。

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

形式: 古风

送傅管记赴蜀军

终童之死谁继出,燕颔儒生今俊逸。

主将早知鹦鹉赋,飞书许载蛟龙笔。

峨嵋玉垒指霞标,鸟没天低幕府遥。

巴山雨色藏征旆,汉水猿声咽短箫。

赐璧腰金应可料,才略纵横年且妙。

无人不重乐毅贤,何敌能当鲁连啸。

日暮黄云千里昏,壮心轻别不销魂。

勤君用却龙泉剑,莫负平生国士恩。

形式: 古风

送褚大落第东归

离琴弹苦调,美人惨向隅。

顷来荷策干明主,还复扁舟归五湖。

汉家侧席明扬久,岂意遗贤在林薮。

玉堂金马隔青云,墨客儒生皆白首。

昨梦芳洲采白蘋,归期且喜故园春。

稚子只思陶令至,文君不厌马卿贫。

剡中风月久相忆,池上旧游应再得。

酒熟宁孤芳杜春,诗成不枉青山色。

念此那能不羡归,长杨谏猎事皆违。

他日东流一乘兴,知君为我扫荆扉。

形式: 古风

送薛判官赴蜀

横笛声转悲,羽觞酣欲别。

举目叩关远,离心不可说。

边陲劳帝念,日下降才杰。

路极巴水长,天衔剑峰缺。

单车动夙夜,越境正炎节。

星桥过客稀,火井蒸云热。

阴符能制胜,千里在坐决。

始见儒者雄,长缨系馀孽。

形式: 古风 押[屑]韵